[摘要]宗教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以信仰意识的载体管风琴来进行论述,在西方基督教音乐中,管风琴音乐对教会的发展起着直接的重要影响,文章以音乐学的角度浅析管风琴音乐基督教中的的运用与影响以及管风琴音乐的地位,梳理了管风琴在鼎盛时期的历史面貌由世俗到宗教音乐的发展历程对宗教音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管风琴音乐;基督教传播;巴赫"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04-02
一、管风琴在宗教意识中承担了信仰象征载体的重要作用
在欧洲音乐的历史中,拥有者至高权力的教会集权统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发展形态,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艺术的自身都具有较为神圣的宗教风格,这一点在管风琴上得以完美的体现。管风琴音乐之所以能成为宗教音乐的代表,不可避免地历经了漫长又坎坷的发展,管风琴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有文字记载,距离今天已有2200余年历史,在音响方面管风琴的音量非常宏大,音色神秘庄重而神圣,在公元3世纪时,教会音乐还未兴起,音乐还未被当作教会传播信仰的工具,所以当时的水压管风琴被用于世俗音乐,形态较小方便于携带着演奏,如此方便的器乐也难以进入教堂中。早期的教会还是认为只有通过歌唱来唤醒人类美好纯洁的灵魂,器乐还是会侵蚀腐化人们的思想使其想起世俗的欢愉情境,认为管风琴本身具有浮华缥缈的气质,所以管风琴音乐还是难以大力的发展,[1]根据文献记载,教会不允许器乐进入教堂的原因是会让人想起异教的庆典与战争以及精通各种乐器的乐师通常是不受欢迎的流浪艺人,这与需要纯净没有世俗污染的声音来歌颂上帝的教会格格不入。随着社会思想与经济状况等上升,教会发展的程度提高,上帝存在的思想意识普及,人们觉得单纯的人声已经承载不下对上帝的歌颂之情,宗教思想的载体开始从人声转向器乐。根据音乐发展的状况,管风琴自然而然地成为新的信仰意识的载体。一些教会作家认为,管风琴是空灵神秘的,它具有缥缈不真实的气质,伴随着管风琴宏大的音响规模,会产生出无比辉煌的效果,在如此震撼的气氛下,可以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安宁,思想上越来越接近上帝。所以此时,管风琴能与不能进入教堂的论题中间仅仅隔了一层透明的薄玻璃,直到9世纪末,最先打碎这块玻璃的是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的将管风琴引入教会音乐中的罗马的切契利亚,这一举动刚好证明了管风琴已经被教会所接受了,人们需要一个除人声外更完美的载体来表达对上帝的感情,需要一个更庞大的声响来传达赞美,所以管风琴被用于礼拜的仪式当中。在管风琴正式进入到教会中后,建造技术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形态与音色方面越来越贴合宗教思想的需要。在13世纪与14世纪间建造出的大型管风琴,其音域扩大到完整的平行音的三组音,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德国的哈尔伯施塔特在1361年制造出的的管风琴有三层手键盘和一个脚踏板,琴内有20个风箱,需要10个人同时来操作,用键盘代替了早前笨拙的轨杆。15世纪时在音域扩大到平行音三组的同时改变了音阶并且增加了音调的长度,音质逐渐趋于平稳。根据以上形态的变化,从另一种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管风琴自身不断地发展完善,符合了更好地表达宗教思想的载体要求,[2]保罗·亨利·朗在其《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书籍中曾提到过管风琴方面,他指出管风琴在拜占庭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世俗乐器,但是后来传到西方后的地位与形态上都发生了变化,由世俗乐器变成了真正的教会乐器,在后世研究中,有许多的浮雕和壁画等都确定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这充分说明管风琴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符合了宗教思想的需要,在西方音乐文明中与西方至高无上的教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还有一点需要阐述的是当时教会还是并不完全接受使用管风琴,并且认为它并不完全纯洁,常常会传出反对它的声音,所以说管风琴的地位在当时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与教会完全融合为一体,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与改进。
二、管风琴在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中的作用
管风琴正式进入教会音乐中之后,在教堂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起到了统领与衔接的润滑作用。在平常的礼拜仪式中,通常为礼拜仪式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前奏,以即兴的托卡塔为主,即兴演奏这不仅能体现当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氛围,还能体现演奏家的技巧水平,从侧面能看出管风琴在教会乐器中逐渐占有统领的地位,除了即兴的前奏铺垫,管风琴在礼拜仪式当中或者成为段落与合唱的衔接部分。在之后的发展中,管风琴也被用于礼拜仪式中合唱的音乐部分,管风琴在无伴奏的赞美诗诗歌的基础上,成为教会唱诗班的重要乐器,主要辅助圣咏乐进行伴奏,带领众信徒起唱、统一其所唱曲目调性,在弥撒曲唱词的空当阶段运用即兴演奏的方式来衔接,使整个礼拜仪式完美进行,之后管风琴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原有的单一人声声部,使礼拜仪式更加完善多彩,有记载表明,如果是在特殊的日子里,在唱赞美诗或礼拜仪式时发现音乐难以找得到适当匹配的赞美词,这样的话圣歌的部分就可以完全省略掉,只保留管风琴的纯音乐部分,这使得西方宗教音乐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管风琴音乐在基督教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管风琴在教堂之上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史上历经几个世纪的“可唱可奏”的标注逐渐消失,器乐音乐的发展已经与声乐艺术的发展难分伯仲。
三、巴赫对管风琴在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中起到的作用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期,管风琴在宗教音乐最鼎盛的时期时也进入了它自己的巅峰时代,管风琴音乐得以发展到如此,离不开巴赫等人对管风琴音乐的贡献。巴赫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他对管风琴音乐、键盘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换句话讲可以说是巴赫将管风琴音乐推向了发展的巅峰,使得管风琴音乐辉煌的走在世界音乐的前沿。巴赫自身是一名及其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他认为音乐作品应该服务于宗教,这一观点足以概括了当时的音乐社会环境。在教会礼拜仪式中,管风琴师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确定唱诗的调性与曲调以及用专业的演奏水平带动信徒们的精神面貌等,以上几点都在巴赫的身上得以体现。曾有音乐家对于巴赫在教堂上演奏管风琴时有着这样的描述:“他在乐器之王的琴键上纵横自如,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他创造出了和谐无比的音乐,旨在歌颂上帝和再造灵魂。”他运用管风琴创造了一种五指并用的演奏方面技巧,完美地运用踏板等技巧创造出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协奏曲》等传世经典之作。托卡塔和赋格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套曲的体裁形式,巴赫将二者连缀并充分的发展发挥,极度地扩大了和声的表现力度,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调性的分布布局等,以上特征都成为了他最强有力的管风琴艺术的表现形式。整首曲子富于华彩性和声链接进行具有辉煌庄严之感让人直击灵魂深处。根据当时管风琴的音色与触键时所需的力度问题等,巴赫创作的六首管风琴三重奏鸣曲,其中的每一首有巴洛克时期的民间音乐素材,受宗教因素影响在曲谱中常见颤音装饰音等通常在音符上方二度向下演奏构成声部内平行与协和,以体现出不失庄严大体的丰富光彩。这些经典作品被评价为管风琴众赞歌的经典之作,直至今日,以巴赫为代表的音乐家依旧是管风琴音乐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随着管风琴音乐艺术地位的提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音乐艺术,逐渐地从教会伴奏乐器中脱离出来,管风琴的制造工艺等其他诸多因素,也间接地提高了管风琴在演奏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发展,在管风琴发展的巅峰时期,教堂中的管风琴师一定是由当地权威认证的音乐家来担任,因此管风琴艺术的辉煌发展与三代伟大的管风琴师密不可分,第一个为管风琴写出演奏作品的是管风琴师扬·皮泰尔索恩·斯韦林克(Jan"Pieterszoon"Sweelinck,1562—1621),他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老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并谱写琴曲,为管风琴创作了大量的托卡塔,是西方的管风琴音乐之父。深受斯韦林克的影响,吕贝克圣玛利亚大教堂的管风琴师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堂音乐室内乐等,曾经引得年轻的巴赫步行许久前去听他的演奏,并且流连忘返。他以严肃、华丽、具有宗教精神的风格以及精湛的即兴演奏技巧与魅力在当地的管风琴演奏家与作曲家的团体“北德学派”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巴赫为首的管风琴师们负责教会仪式音乐中的会众歌唱,拥有着大量的与宗教思想有关的主题素材,使得他们在基督教会器乐曲目的方面踏上了伟大的征程,从而推进了管风琴音乐在基督教中的发展与传播。
注释:
[1]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19—120.
[2]贺莉.宗教意识与文化的载体——论管风琴在巴罗克时期宗教音乐中的地位[D].武汉音乐学院,2006.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