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梅
小儿厌食症在临床儿科中比较多发、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进食时存在抵触、哭闹情绪,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预后较好,少部分患儿长时间抵触进食,若是体质量降低或者是不增,通常伴有精神障碍或者器质性障碍,小儿有可能会气血不足,机体也会因为营养补充不足而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增大感染风险,更甚至影响到小儿生长以及智力发育[1]。该病初期表现并不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病情的加重,体质量就会慢慢下降、身形消瘦、无法集中注意力、神倦体乏、面色蜡黄,相较于同龄小儿而言,其生长发育缓慢。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多采用西医对症处理,主要通过补充消化酶、微量元素,改善小儿肠胃蠕动能力,或者是辅以心理疗法[2]。中医药历史悠久,因为安全、可靠等优势,近年来被临床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鉴于此,本文特此以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中医药健脾开胃汤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相关探讨。现做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12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收治的时间为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通过电脑随机法分组,包括常规组、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12岁,平均(5.9±1.3)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6±1.8)个月。常规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11岁,平均(6.2±1.6)岁;病程2~14个月,平均(6.8±1.9)个月。2组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 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所提出的厌食症辨证分型标准,即食欲减弱,抵触进食,面色蜡黄,身形消瘦,体质量降低,排便不规律,脉沉细弱,舌苔白腻;西医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所提出的厌食症诊断标准,即食欲减弱,较患病前食量减少30%~50%,病程≥2个月;体质量减轻或不增,存在喂养不当、饮食习惯不良史。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与中医诊断标准者;年龄1~11岁者;参与本次研究前未曾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对研究用药过敏者;同时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治疗依从性欠佳者;中途擅自终止疗程,未满疗程擅自停药者。
1.4 治疗方法常规组60例患儿口服健胃消食片(生产企业: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20013220),1~6岁患儿每次口服2片,3次/d;7~12岁患儿每次口服3片,3次/d。一个疗程为期2周,共2个疗程。研究组60例患儿口服健脾开胃汤,方组为:麦芽15 g,莲子肉、白术、党参、山药、茯苓、焦三仙、陈皮、神曲、莱菔子、藿香各10 g,厚朴、木香、炙甘草各6 g,砂仁、丁香各3 g。用温水煎煮成汤药口服,100~200 ml/d,3~5次/d。年龄<2岁患儿用量减半,一个疗程为期2周,共2个疗程。第1疗程1剂/d,第2个疗程2 d/剂。加减治疗:若患儿多汗、困倦嗜睡,则加浮小麦15 g,黄芪12 g,大枣3枚;若患儿久泻、四肢畏冷,则加乌梅6 g,肉豆蔻5 g,干姜3 g;若患儿呕吐恶心,则加茯苓10 g,姜半夏6 g,生姜3片;若患儿口渴、低热、苔薄黄、舌质泛红、大便干结,将砂仁、党参减去,添加北沙参、麦冬、玉竹以及石斛各8 g。
1.5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患儿临床用药治疗后的效果,有显效、有效、无效之分,总体疗效=(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具体为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消退,食量、食欲相较于原有水平改善75%且临床证候积分降低70%及以上;有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食量、食欲相较于原有水平改善50%且临床证候积分降低30%~70%;无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未变化,食量、食欲未改善且临床证候积分减低<30%。临床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1.6 观察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所提出的量化分级原则和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即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食量、食欲等主要症状从轻到重记为0分、2分、4分、6分;流汗、面色、精神、大便等次要症状从轻到重记为0分、1分、2分、3分。观察并统计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以及各症状积分。
2.1 2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5.00%,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患儿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临床症状总积分对比 (例,
2.3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对比治疗前2组主症、次症积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积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积分对比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2)P<0.05
小儿厌食症指的是小儿面对食物时没有进餐的欲望,食欲减退,厌恶、抵触进食,属于一种食欲障碍疾病[6]。小儿身体各项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属于“纯阳之体”,形、气未充,躯体脏腑器官未熟,生理功能不全,脏腑娇嫩,抵御疾病侵袭的能力以及耐受药物攻伐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小儿食欲不振的病因与成年人大部分相同,但考虑到小儿低龄,生理功能不成熟,其病理、易感程度以及预后等方面,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又存在着诸多的不同[7]。不同年龄的患儿,其病因易感程度也有所不同,越低龄者,对乳食、外感邪气的敏感度更高。小儿抵触进食的因素比较多,不外乎食伤、外感之邪、先天,另外,食物污染、环境污染、情志不畅、激素超标等因素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导致小儿厌食,比如就餐不规律、饮食不节、肥甘厚味、饮食单一,肾气衰退,先天禀赋不足,药物对脾胃造成损伤,或是其他疾病的发生,对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带来了不利影响[8]。再加上家属不了解小儿喂养知识,婴儿时期喂养不当,喂养时间不规律,常常更换食物品种,或者是根据小儿喜好,乱摄入垃圾食物,甚至随意为小儿补充营养物质,导致运化紊乱,最终使得小儿食欲减弱,引起厌食症。中医学理论认为胃和脾通过膜连接,胃、脾相连处为中焦,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精华的重要脏器,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依靠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的精气血津液,故而从古以来就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同时也是化生气血之源。胃主纳,脾主运,《素问》指出:“胃为五味入口,脾运化生成精气”[8]。经口摄入饮食水谷,通过食道进入胃部,然后由脾脏转化饮食为水谷精微,生成气血,为躯体中的各脏器乃至筋骨、皮毛提供足够多的营养,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脾正常运化,则可生气、血、精。脾运化失常,就会对饮食水谷的转化、吸收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病变。脾胃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变部位,因为寒热、虚实不同,临床证型也有所不同,常见证型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旺脾虚、脾肾阳虚以及脾胃湿热[9]。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脾胃不和治疗原则为和胃消导、醒脾化湿;脾胃气虚治疗原则为和胃消食、健脾益气;脾胃阴虚治疗原则为消失化积、滋阴养胃;肝旺脾虚治疗原则为消食开胃、益肝健脾;脾胃湿热治疗原则为开胃消滞、解热化湿;脾肾阳虚治疗原则为消食化滞、补益脾肾。
本次研究中,为分析小儿厌食症采用中医药健脾开胃汤治疗的效果,特此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健脾消食片治疗小儿厌食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儿减轻临床症状,但总体疗效欠佳。相较于健胃消食片而言,由党参、白术、茯苓、焦三仙、陈皮、砂仁、甘草、莱菔子等组成的健脾开胃汤方剂,具有更加确切的疗效[10]。方剂之中的白术益气、和胃、去燥、除湿;党参益肺、健脾、补中、益气;山药滋补肾阴、益精、健脾;焦三仙健脾、健胃、消食、化滞;陈皮健脾、理气、化痰、燥湿;莱菔子化痰、理气、消胀、消食;砂仁健脾、养胃,还可以滋养肾肺;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共奏补中、益气、开胃以及健脾之功效[11]。故而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确切,提高了患儿食量、食欲,为患儿正常发育提供有效保障。
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且临床症状总积分以及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健脾开胃汤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总而言之,针对小儿厌食症患儿,临床予以健脾开胃汤治疗的优势更为突出,患儿食欲增强,食量增加,值得在临床儿科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