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前
2018年12月31日,德化县作家协会会员一行11人,在当地老乡、德化县原国宝中学校长林宝铁的陪同下,顶着凛冽的寒风,沿着当年“闽中游击纵队”(又称“戴云纵队”)浴血战斗过的足迹,开始了参观革命遗址的红色之旅。
第一站——宴林口。德化县盖德镇林地村,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宴林口”桥,又称上林桥。1947年7月14日傍晚,戴云游击纵队直属支队从永春进入德化地界,在这座廊桥上遭到国民党自卫队袭击。一番浴血激战后,游击队支队长高祖武、指导员许集美等人掩护司令部转移至国宝乡格头村的冷水坑角落。15日凌晨,司令部的大队人马由宴林口步行到这里的老百姓连尚倌屋内休息,房东拿出大米给游击队做饭。下午3时,敌人包围我军司令部,黄国璋司令员率队向公路突围,接应的本地戴云游击队队长毛票则抢占山头制高点,击退敌人数次进攻,司令部戴天高等战士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夜晚,游击队乘着夜色向南斗村撤退。
第二站——南斗革命遗址。进入国宝乡南斗村,迎面小溪旁的小山上竖立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八块牌子,草地上直立着一座由原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亲笔题字的旗形大理石“戴云之战”纪念碑。距碑不到百米,一座白色两层楼房,上面高悬着“戴云之战革命历史陈列馆”红底鎏金的几个大字,房顶高高飘扬着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这儿就是当年闽中游击纵队与当地党组织联络汇合的地方。馆内陈列有当年游击队副大队长张海天、原闽中泉州团队副指挥员朱义斌、原泉州团队指挥员兼政委许集美等人的题词,有由德化县知名画家陈合中先生作的挂画,还有部分游击队员使用过的武器、办公用具等珍贵文物。
第三站——国宝乡上洋村。上洋村有一棵200多年的古树,树旁有一座石砌古桥。德化县文联主席曾世超在这里给会员们讲述当年游击队与敌人的激战经过。
高祖武、许集美所带队伍,与司令部失去联络。1947年7月18日凌晨,转移到上洋村水尾宫仔休息。由于几天几夜的急行军转移,游击队员们饥饿难耐,急需粮食补给。负责队伍供给的通讯员小姚下山找当地交通员陈利曾、林长夫妇,想找些粮食充饥。从宫仔至交通站老陈家只有一野之隔,但小姚不熟悉地形,他走下山脚,见田中有人在耕作,遂上前问路。殊不知遇到了敌匪的爪牙。在经过一番搏斗之后,小姚被抓。敌人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严刑拷打小姚,但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至死没有透露游击队的行踪。约定接头的时间已过,此时已是黎明时分,游击队被敌匪包围,高祖武率领队伍沿牛角垵向尖格岭冲去,在半山腰受阻,遂向南斗东山转移。
游击队从东山撤退至乌头岐山,队伍被压到祥云官垵树林中,战士们与敌伪展开了殊死搏斗,敌人留下了数十具尸体,可游击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许集美所带的37位指战员就牺牲了30人。高祖武下令跳下梯田转移,张水镜冲锋在前,英勇牺牲,罗智光用机枪掩护战友突围受重伤,弹尽拆毁机枪,敌人冲上来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从学校投奔革命队伍不久的年轻游击队员小罗刚满18岁,在与敌人激烈搏斗后,藏在山里的一条沟涧中被发现,敌匪砍下他的头颅,他嘴里还衔着一根老乡递给的地瓜干。
第四站——溪口遗址。南斗村溪口自然村,青山绿水,云雾缭绕,景色如画。作协会员们来到当年救护过游击队员的陈公书和陈宽茅的老房子,采访了陈公书的孙子陈能举,并听他讲述当年祖父与游击队员的故事。
许集美在突围中昏迷,醒来后找回失散的战友张家伯、许景春、吴珊。第三天晚上,到达溪口村民陈公书家。陈公书冒着生命危险,把许集美等人藏在家中小阁楼上隐蔽,乡绅县参议长陈其英、陈公书堂亲国民党区分部书记陈其亚深明大义、暗中支持,为游击队员的隐蔽做了保密工作。半个月后,老乡配合地下交通员分期分批把他们护送到德化县城,让他们返回泉州中心县委。
游击队女战士史爱珠、黄亚妹在官垵突围战中失散,沦落许坑垅树林中。7月19日晚,走至南斗祥云的陈宽茅家。陈宽茅冒着危险,把她们藏于家中。女战士的生活由陈宽茅的童养媳叶宝照料,并用土草药为黄亚妹医治枪伤,伤愈后,才把她俩送往莆田游击队根据地。
傍晚,百鸟归巢,层林尽染,树木披上金黄的外衣,连绵不绝的戴云山上片片祥云,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英雄故事。“戴云之战”红色之旅,让大家重温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接受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