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伊乐,郭建平,姚斯元,邢朋毅,张振华,张胜领,丁剑波,巫尚迪,肖雁冲
[作者单位]471031河南洛阳,解放军第九八九医院(范伊乐,郭建平,姚斯元,邢朋毅,张振华,张胜领,丁剑波,巫尚迪,肖雁冲)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中枢性疾病的一种,可导致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眩晕,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研究报道较为少见[1],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特异性方法。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被认为是VP的主要发病机制[2],高场强MR由于可对前庭蜗神经(vestibuloeochlear nerve,VN)位置关系进行清晰显示,因而在神经压迫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采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MRA)对VP患者后颅窝神经血管结构进行分析,探讨VP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1.1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2014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VP患者2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0 例,女 13 例;年龄 27~69 岁,平均(46.1±5.2)岁;病程1个月至15年;合并疾病:冠心病3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7例。同期就诊的其他原因致眩晕患者2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4~67 岁,平均(45.2±4.7)岁;病程 0.5~12 年;疾病类型:迟发型膜迷路积水1例,前庭神经元炎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5例,突聋伴眩晕2例,梅尼埃病6例;合并疾病:冠心病3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9例。2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VP组患者参照Hufner等[3]制定的诊断标准:(1)眩晕发作至少5次,每次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消失;(2)可在静息时或某种体位下发作;(3)发作时眩晕、姿势和步态不稳,单侧耳鸣或麻木感,听力下降。(4)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有效。
1.3 排除标准 (1)既往颅脑外伤;(2)近期颅脑手术史;(3)MR 检查禁忌。
1.4 方法 采取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TOF-MRA)扫描:1.5T 超导磁共振(荷兰Philips ACS-NT 15 型),采用 3D-MRA 序列,参数设置:TR 25.0 ms,TE 3.4 ms,矩阵 512×512,扫描视野21 cmx21 cm,层厚、层距1 mm,无间隔扫描。扫描图像传至System AW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由两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进行阅片,判断两组患者VN周围有无NVCC、责任血管以及压迫类型。
1.5 评判标准 NVCC:(1)推移关系:VN被邻近血管压迫,神经局部变形或受压移位;(2)接触关系:未见神经、血管间存在间隙,前庭蜗神经走行基本正常[4,5]。 压迫类型:Ⅰ型指仅压迫 VN 局部,为点压迫;Ⅱ型指平行压迫VN,为线压迫;Ⅲ型指VN被血管袢环绕压迫,为袢压迫;Ⅳ型指VN被压迫致变形或移位,为切迹压迫[6,7]。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NVCC阳性率与类型比较 观察组共发现NVCC 22例,其中单侧13例,双侧9例,共22例31耳, 阳性率为 95.7%(22/23)。 对照组共发现NVCC 12例,其中单侧9例,双侧3例,共12例15耳,阳性率为 44.4%(12/27),观察组 NVCC 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7062,P=0.0004)。
2.2 责任血管 观察组最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 (74.2%,23/31),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16.1%,5/31)和椎动脉(9.7%,3/31)。对照组小脑前下动脉压迫亦最多见(46.7%,7/15),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40.0%,6/15)和椎动脉(13.3%,2/15)。分析显示,2组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766,P=0.0661)。
2组最常见的NVCC类型均为袢压迫,且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压迫程度较重的Ⅳ型方面,观察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典型影像见图1。
图1 VP典型病例影像
3.1 VN解剖特征与VP发病基础 前庭蜗神经(vestibuloeochlear nerve,VN)又称位听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两部分组成,负责传导听觉、位置觉及平衡觉冲动。VN长度约10 mm,可分为周围部、中枢部以及过渡区。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内听动脉,该动脉多发自于小脑前下动脉和基底动脉,少部分来自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分支较多,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及小脑上动脉,各分支血管走行位置变异较大,易对其走行区的神经造成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与VN解剖关系密切,二者易发生接触或相互压迫。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岩静脉亦与VN走行紧密。目前认为,血管压迫是VP的发病机制之一。在周围血管的压迫下,可导致VN出现神经脱髓鞘,神经元局部形成假突触,进而引起异常的神经冲动传导,造成VN功能失调。此时患者可表现出眩晕、步态异常、听力减退以及耳鸣等症状。
3.2 NVCC的MRI诊断 MRI成像技术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颅骨伪影较小且可多平面成像,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查手段。随着1.5T甚至3.0T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其对后颅窝的神经血管组织可清晰显示,通过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可对各神经血管的空间位置进行立体判断,进而可对是否存在NVCC进行判定。目前有学者采取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成像 (Threedimensional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state,3D-CISS)、三维稳态毁损梯度回返采集序列成像 (Three-dimensional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acquisition in steady-state,3D-SPGR) 或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等技术对血管神经进行检查,但3D-CISS在不同软组织之间的对比较差;3D-SPGR图像中动脉、静脉均呈高信号,因而难以区分;而3D-FIESTA图像中软组织和骨组织的对比不明显,对脑脊液较少的神经组织显示效果不佳[8,9]。
笔者采取1.5T磁共振扫描仪对研究对象进行3D-TOF-MRA扫描,在该序列中,神经组织呈中等信号,动脉呈高信号,而脑脊液呈相对低信号,因而可相对清晰、准确判别有无NVCC。因3D-TOFMRA对动脉显示效果佳,而对静脉显示欠佳,故对由静脉压迫导致的NVCC较难辨别,有可能会造成漏诊。
3.3 责任血管与NVCC类型 责任血管是指对VN造成压迫导致发生VP的血管。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及椎动脉等动脉与VN解剖关系密切,是常见的NVCC责任血管。对责任血管进行准确判定可对手术治疗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笔者研究发现,在31耳NVCC中,共有23耳由小脑前下动脉压迫导致,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对存在NVCC而未表现出VP症状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VN被压迫的部位、压迫时间以及压迫程度等有关。
依据压迫的严重程度,可将NVCC分为Ⅰ~Ⅳ型。该研究显示,血管袢压迫是最常见的NVCC类型,可能与小脑前下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关,小脑前下动脉自发出部位走行一段距离后变为绕脑桥外方下行,在进入脑桥小脑角区之前绕过外展神经,并发出多个分支,其分支之间可形成多个血管袢样结构,进而不难理解血管袢压迫是VP患者最常见的NVCC类型。在压迫程度最严重的Ⅳ型NVCC中,VP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VP患者,表明VP的发病与VN受压迫的程度存在一定关系。
由于该研究纳入样本较少、对NVCC在VP发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