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直不同于西方,有其独特的哲学体系。齐白石从民间走来,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不懈追求自然中的美好的事物,他进行了“衰年变法”创造了“红花墨叶派”,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那个不偏不倚的节点,成就了其“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独特美学思想,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一丰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关键词:齐白石;似与不似;形;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信阳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DXS-119)的研究成果。
1 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画家、美术作品的接受者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注重描绘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转向到注重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和艺术志趣,这是绘画审美情趣、绘画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画意象造型手法的日益明显的趋势之一。对于中国画的形神问题,历代大师都众说纷纭,各持己见,颇有争论。直到现代研究者也为此言无不尽,百家争鸣,良莠不齐。
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论述了他对画的形神关系的二元结构的理解,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段话经常作为中国画的形神关系名言被美术学习者所周知,并加以稱赞,并以此为根据分析评价其他国画作品的形神水平。
在齐白石绘画美学理论中“似与不似”是作为代表其艺术形神观的审美命题浮现的。白石老人在50岁时就表明对“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的境界的倾心。多年后又表露出“作画要神形兼备。不能画的太像,太像则匠气;不能画的不像,不像则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谓“媚俗”便是犯了绘画的大忌,也就是“匠气”重。这“匠气”在白石老人眼中就是缺乏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观意趣,结果“空言六法”、“气韵生动”而忘了“应物象形”,导致连绘画最起码的要求也未达到。绘画主体一旦失去了作画的创造能动性,陷入对观实物象的照相式摹写,“过于形似”却失去神似,堕入媚俗之道[1]。摒弃“媚俗”“匠气”,但从不放弃“写形”又到超越“写形”达到独辟蹊径的境界,这是齐白石所追从的艺术审美理想,也是他孜孜不倦的创作美学追求。
2 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思想解读
2.1 美学理论分析
齐白石有关造型的闻名画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它既是白石老人的造型观,也是白石老人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上,以“不似之似”做到不拘泥于客观事物形象,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的审美意趣。艺术大师齐白石从湖南湘潭走来,从花鸟中走来,从山水中走来,从民间走来,带着一颗热爱自然的赤诚之心,勇于探索,不断追求,把我们所漠视的那些自然界中可爱的客观事物展示在我们面前。他的画以文人画为基础,推陈出新,雅俗结合,为传统的中国花鸟画注入新思路,生机勃勃,鲜活可爱。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真挚讴歌纳入到墨砚之中,进行了“衰年变法”,创造了“红花墨叶派”,为解决“媚俗”与“欺世”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似与不似之间”是既不流于“媚俗”,也不堕入“欺世”的中间选择。“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妙趣,和齐白石的“平正见齐”的观点一样,是这位既能极工,又能极简,分别地在两个极端上有所创造,而最终又不肯拘泥于任何一个极端的艺术家所选择的造型尺度和审美的中界点[2]。
2.2 绘画实践探析
齐白石出身贫穷,做过农活,学过雕花木匠,从民间绘画入手,临摹《芥子园画谱》并以此作为雕花的新花样。他学习书法诗文,游览山川,五出五归,最终成了集诗、书、画、印一身的全人。在他笔下,寻常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画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清新质朴的艺术世界。齐白石以中国特有的笔墨意趣传达出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画面效果简洁明快,触动人心,向人们传达了他对生活的向往。他的山水画清新脱俗,表达了他对艺术殿堂的敬仰和向往,生动的传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崇高敬意;他的人物画善于传情达意,酣畅淋漓的再现了市井生活;他的书法浑厚健劲,简约大方完美的融合于他的画作之中。
白石老人以极强的张力和色彩表现力把“黑”作为主要色彩和其他色彩相碰撞,让画面呈现出高度二元结构的融合。白石老人保留了以墨色为主的画面特色,而对鸟虫、花朵、果蔬加以鲜艳明亮的色彩,将文人画的写意花鸟与传统的民间美术结合,构成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综合体。齐白石作品《荷花鸳鸯图》中两朵怒放的深红的色荷花,荷叶水墨淋漓,鸳鸯色彩斑斓,鲜艳的色彩和淡雅的墨色相融合,以艳衬雅,可谓是一副雅俗共赏的佳作。《好样》中大笔挥洒的墨叶,黄色的葫芦,红色的瓢虫,这一些都是典型的白石老人的画面色彩构成。这种构成是白石老人对乡间生活的固有色的提炼,是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的真情流露。
2.3 美学理论和绘画实践的统一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白石老人的信条、思想、理念之中,更是有机的结合在他的画作之中,笔墨意趣之中,并且身体力行,毕生不倦的去践行这一箴言。
白石老人对虾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与它们交流,透明、游走、跳跃、生动活泼,洋溢着白石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追求。白石老人画虾经历了几次变化,大家熟知的一般是最终定型下来的表现手法,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主观情感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得以呈现的。白石老人早期画虾着意于虾的外形和姿态的表现,颇有几分形似,但是经过白石老人在家中院池里养了虾,观察虾的形态,在水中游走的姿态,被白石老人拨弄后跳跃起来的动态,他经过一番艰苦的冥想与历练,最终对虾的形象进行了大改造。他笔下的虾形神具备,巧妙地利用了淡墨表现虾身体通明的质感,用浓墨破淡墨的方法描绘虾的结构,表现了虾的重量和虾头前端的坚硬,再加上富有健劲的笔法描绘虾须和臂钳,虾的眼睛改小圆点为两横笔,使单纯的墨色里夹杂着丰富的技巧,虾腿也从最初的8条减到6条,最终又精简成5条。白石老人让一只简单的虾成了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最终以极简、概括、唯美的笔墨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虾的特征,达到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白石山翁写生十年,方得如生”。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中,牢牢的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并且把它反应出来。画面中的山川、河道、蝌蚪无不精妙绝伦、活灵活现。白石老人构思这幅画作是经过了透彻的、周密的分析,所以对其所画的对象就能够信手拈来,充分地去感受和准确的去把握对象的本质及其特殊性,作画的时候,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迁移到表现的客观对象中去,迁想妙得,妙笔生辉,才能够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活泼地表现出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上,天和水的地方留有大块空白,不着墨色,如此表现使得画面效果由实见虚,孕育朦胧美,使画面主体加倍突出,画面空间富有层次感。画面却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仿佛蛙声也从远处传来,让人如身临其境。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3]。
3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内在哲学
3.1 绘画理论中的哲学
中国的绘画艺术一直与西方不同,在西方绘画向写实不断迈进之时,中国的绘画艺术则走向了另一条道路。自南北朝三教合流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碰撞又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几千年来一直流淌在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主导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中国人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这也是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的重要原因。而这两种艺术之所以不同的本质其实是因为东西方文明拥有着不同的哲学体系,又因为这不同的体系而产生了对美的不同的理解。
齐白石的绘画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美的特殊追求,我们能从他所说的“似与不似”之中体会到一种传承于中国哲学的思辨。这里的“似”与“不似”有着狭义和广义的理解。所谓狭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绘画中对“形”的处理。而就广义来讲,绘画艺术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内在精神的现实载体,它是我们可以将心中的“道”具象化的手段。而在中国哲学之中,所谓“道”本身的妙处就该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德经》说:“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有《中庸》:“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我们常说否极泰来,一件事物达到了极致便会转化为它的反面。而齐白石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去寻找那“似”与“不似”之间那个不偏不倚的节点,那才是真正的至妙至美。
3.2 “形”与“神” ,“似”与“不似”的辨证关系
苏轼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倪瓒也曾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在中国长久的绘画史中,写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太被画家所重视的。自宋后一直到清朝,西方绘画涌入中国之前,在此期间画家们都着力于作品高妙的精神,而忽略了“形”在绘画中重要的地位。
其实在绘画艺术里“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一幅作品有“形”而无“神”,会使之呆板空洞,毫无生气。而如果一幅画有“神”而无“形”,那画作则如空中楼阁,无根之萍一般,不能立足。“神”是抽象的,要依靠具象的“形”才能够充分地表现。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但是,“形”虽然重要,如何表现它却需要我们把握其尺度。譬如齐白石的《我最知鱼》这一作品中,画面干净简单,寥寥几笔,众鱼争食的情形便已跃然纸上。鱼的形象灵动非常,但又与现实生活中的鱼完全不同。这里以现实生活中鱼的形象為基,又将其高度概括,于画中展现。在此“形”与“神”,“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都予以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的艺术是我们看到世界,吞下世界,重塑世界,最后吐出世界的过程。“似”的是不可脱离的现实世界,“不似”的是艺术家自我的精神与灵魂。二者“同出而异名”,是一体的两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 齐白石及其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齐白石在中国绘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画风雄健疏阔、旷朗鲜活,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真挚的情怀。自西方艺术涌入中国,来自大洋彼岸的绘画艺术便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自信与审美。而齐白石却如一个时代的灯塔一般,照亮了中国画的一片山河。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画迥然于西方的岸然格局与哲思之美。
他是写意画的集大成者,将中国的美学发挥到了至臻境界。他让中国绘画走出了但求玄妙的怪圈,又纠正了在那个特定时代中人们崇西倒中的偏激思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巨大的可能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似与不似”是他对前人绘画的总结,是对后来者提点,亦是他一生绘画理论的凝练。是他为后来的画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中国美学体系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齐白石这个名字也永远的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一丰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史洋人著,《齐白石的形神论》,美术与设计版,2003年
[2]李祥林人著,《齐白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傅京生著,《中国花鸟画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王金艺(1998-),汉族,女,湖北省,本科,信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