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探讨当今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探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和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创新
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均经历过在校期间学习迷茫,毕业前择业慌乱的过程,导致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毕业生就业体验较差、单位满意度不高等就业质量差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变更加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其毕业时的就业情况,更会长远的影响到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个人幸福感低下和社会资源浪费。本文立足于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思考能有效指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由于大学之前的求学经历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脱离“唯分数论英雄”的应试环境,也意味着离开曾经的舒适圈,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大学生活,不少大学生在入学后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特别是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方面,不少大学生会对自己一开始的不适应表现进行错误归因,继而产生负面评价,甚至出现退缩的行为表现,如网络沉迷、逃课、远离社交等。同时,大学生仍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阶段,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也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由于其自身缺乏有效的测评手段,加之错误归因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存在一定的误解。
1.2 缺乏清晰的社会认知
同样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存在思维功能固着、惰性思维、迷信权威等僵化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大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和社会信息时存在资源和渠道有限的问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多数大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和社会信息时仍然被动的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上有限的讲授,缺乏主动探询的意识,也无法主动将平时生活中的网络搜索技巧迁移到职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获取中。即使有部分学生有意愿了解并做出行动,通常也会因为抱持着一劳永逸的想法,没有持续跟进,导致所获信息相对陈旧,跟不上现实社会中的变化。
1.3 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
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尚未普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别高中学校虽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应试压力之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都非常有限。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时并没有得到有效指导,更多的是听从长辈建议报考当时的热门专业或“跟着感觉”盲目选择。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以大班形式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兼之案例陈旧,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2]。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应用也大多仅限于提交考核作业,极少能将所学应用于自身的实际规划之中。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也因为专业教师配備不足和设施设备有限无法向广大学生群体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教育咨询的服务体系,难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 对策建议
2.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设定、计划制定和具体实施有着巨大的影响。职业价值观过多偏向于个人的、物质的层面会使个体在职业发展中更关注于短期经济效益的实现,而忽略人生价值的实现,最终导致个体主观幸福感低下。借助于当今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广大教师在引领学生树立主流价值取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的同时,也需注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确定人生目标,实现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的契合,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匹
配[3]。
2.2 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目前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加强课程建设,采取小班制授课,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资方面要确保任课教师均参加过较为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而不仅限于理论讲授;尽可能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普及当下的行业情况,并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建议。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更新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案例库,并尽可能加入企业调研和人物访谈等实践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案例和实践更好的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2][3]。
2.3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通过教师的课程引导和具体指导进行之外,也离不开朋辈团体的影响。学生朋辈团体活动如生涯规划团辅、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增强自信、提升责任意识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相较于课程教学,学生朋辈团体活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经验和人脉关系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更加直接、长久。
2.4 以新媒体为载体持续满足学生需要
以传统模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限于时间空间的制约,信息更新不及时,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特别是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个体指导的机会成为稀缺资源。以新媒体为载体则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模式下存在的问题[1]。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方法可以公布在网络上方便学生随时查询,相关行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及时更新,以留言板的形式进行个性化指导可以直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同时筛选出所遇问题复杂的学生通过即时聊天工具进行个体咨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实践,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不是为了给学生制定出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培养起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明,徐梦玲,信莹莹.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以南京某高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3):251-253.
[2]韩二东.基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策略[J].河南教育(高教),2019(02):96-98.
[3]孙佩瑜,周跃萍,朱聂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融合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2):111-112.
作者简介
杨金(1985-),女,汉族,河南省清丰人,理学硕士,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