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朝英 蒋金玲
摘 要:对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胶体”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构建教学思路,深化学生对胶体的认知,从平面的知识层面转化到立体的思维层面,从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角度剖析胶体本质特征,最后对胶体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分散系;胶体;立体化;聚集状态
作者简介:袁朝英、蒋金玲,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教师。(江苏 南京 21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4-0064-03
一、教学目标的二次建构
“胶体”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该部分内容,认为其知识内容简单,考察方式单一,所以不必作为教学的重点,甚至很多老师将其定义为可有可无的一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侧重于三种分散系的对比及本质区别,但该节课知识点的内涵远不止这些。笔者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二次建构,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层面着手设计。笔者将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为:一是能够鉴别区分三种分散系,理解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二是深化对分散系的认知和理解,理解胶体是物质的聚集状态。胶体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物质吗?三是辩证思维的培养和形成,明白分散系的分类是绝对的,但是物质的聚集状态却是相对的,淀粉溶液为什么会有丁达尔效应?氯化钠一定只能形成溶液吗?在不同分散剂中,同一种物质的聚集形态也会存在差异。
二、教学设计思路及创新
胶体教学内容其实很丰富,有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标准、三种分散系的区分鉴别、丁达尔效应、胶体的制备、胶体的特性(聚沉、电泳等),其中最为核心重要的是什么呢?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呢?基于对教学目标的思考,笔者决定抓住核心概念胶体,深度挖掘学科思想内涵,删繁就简,构建新概念的立体认知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见图1,P65),基于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对核心内容胶体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本节课以“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为核心,从宏观(外在形态特征)到微观(微粒大小)认识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性质差异,继而用微观来解释宏观的丁达尔效应,让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到渠成,强化对胶体本质特征的理解。常规来讲,本节课内容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笔者重新回归到生活中的胶体,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将课堂推向高潮。胶体究竟是什么?胶体是任何物质可能存在的一种分散状态。通过实验(NaCl在水中和酒精中的分散状态和颗粒大小不同的NaCl在酒精中的分散状态)从两个角度(分散质在不同分散剂中分散状态不同、颗粒大小不同的分散质在同一分散剂中分散状态不同)让学生认识到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分散状态,任何物质只要分散后的粒子大小在纳米级就能形成胶体。本节课不仅从横向探究了胶体的性质和特点,更从纵向深入挖掘了胶体的本质及属性,从而使学生对胶体拥有三维立体认识,对学习化学有了辩证的学习观念。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环节一:分散系是什么?
师:展示泥水、硫酸铜溶液,请同学们观察、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并说明原因。
生:泥水是浑浊的浊液,泥沙在水中分散不均匀;硫酸铜溶液澄清透明,硫酸铜在水中分散均匀。
师:像这样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如浊液和溶液都属于分散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同学们说说泥水和硫酸铜溶液的分散质、分散剂分别是什么。
生:泥水的分散质为泥沙,硫酸铜溶液的分散质为硫酸铜,它们的分散剂都是水。
2. 环节二:制备出来的Fe(OH)3分散系是什么?
师:从外观看,浊液和溶液比,它们的分散质粒子谁更大?为什么?
生: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更大,因为浊液浑浊,我们可以看见分散质粒子,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是看不见的,说明它太小。
师:分析得非常好。那如果我用激光笔照射浊液和溶液,会有何现象?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照射泥水和硫酸铜溶液,光线垂直于烧杯,并射向教室白色墙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泥水烧杯外壁出现发散的明亮光点,墙壁上无光点;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外壁无光点,墙壁上出现明亮光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家讨论说明。
【学生交流与讨论1】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应该是泥沙的颗粒太大,把光都挡回去了,所以烧杯壁有光点,墙上没有;照射溶液时墙上有光点,说明光穿过了溶液,应该是分散质的粒子太小。
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正确,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对光波进行反射,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小,光波穿过溶液而呈现刚才看到的现象。现在,我们制取这样一种分散系: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煮至红褐色,同学们判断它属于哪种分散系。
【学生实验1】制取Fe(OH)3胶体,观察实验现象。
师:该分散系中红褐色的物质是什么?
生:Fe(OH)3。
师:是Fe(OH)3浊液吗?
生:不是,它是澄清透明的。
师:那它是溶液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
(学生思考,没有回答)
师:同学们用激光笔照照看,有什么现象,你怎么想?
生:用激光筆照射,发现液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墙壁上有暗淡的光点。(学生很诧异)
师:(介绍丁达尔效应)具有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胶体。你认为胶体中分散质的粒子大小与浊液和溶液比,三者是什么关系?
生: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最大,溶液的最小,胶体处于中间。
3. 环节三:胶体有何特性?
师:好。我们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不同将分散系分为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为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为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思考】为什么胶体有丁达尔效应呢?
【学生交流与讨论2】学生思考讨论,能说明与胶粒的大小有关,但理解不够深入。
师:光路的产生是由于光发生了散射,使胶粒变成一个个发光体,所以我们看到了光路。如果分散质粒子太大光会被反射,如浊液;如果分散质粒子太小光会穿过去,如溶液;而胶粒大小介于二者之间,光既难穿过去又不会被反射,而发生了散射,所以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光学性质。分散质粒子大小的不同导致分散系的光学性质不同,还会对分散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你认为浊液、溶液和胶体的稳定性如何,为什么?
生: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最大,容易沉降,所以不稳定;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最小,不会沉降,最稳定;胶体的胶粒介于二者之间,比较稳定。
师:分析归纳得很好,胶体较稳定,属于介稳性。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胶体呢?如何寻找胶体?
4. 环节四:胶体到底是什么?
【学生活动】用丁达尔效应找胶体。
学生拿起激光笔照射实验筐中的饮料和试剂:冰红茶、果味饮料、稀释的牛奶和豆浆、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都是胶体。
师:蛋白质溶液和淀粉溶液是胶体?怎么溶液是胶体?
(学生很疑惑,讨论起来)
生:它们有丁达尔效应,说明它们的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师:蛋白质和淀粉是高分子化合物,它们的分子很大,分子直径达到纳米级,所以它们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但从分散质粒子大小判断它们属于胶体。(展示图片:烟、云、雾的丁达尔效应)观看图片,你认为哪些分散系是胶体?
生:烟、云、雾是胶体。
师:烟水晶、有色玻璃、血液等也属于胶体。
【思考】我们知道NaCl分散到水中形成溶液,那么NaCl的分散系一定是溶液吗?如果将氯化钠分散到酒精中会得到什么分散系?请同学们开始做实验。
【学生实验2】分别向蒸馏水和酒精中加入少量NaCl粉末,振荡静置后用激光笔照射,观察现象。
生:NaCl分散在水中得到溶液,而分散到酒精中形成胶体和浊液。
师:这说明什么?
生:NaCl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溶解度不同。
师:还有什么不同?從分散质粒子看。
生:NaCl在水中分散后粒子很小形成溶液,在酒精中分散后的粒子较大形成胶体。
师:那么NaCl在水中能形成胶体吗?(演示:将NaCl粉末投入水中,搅拌,用激光笔照射)
生:有丁达尔效应,是胶体!
师:谁是胶体?
生:NaCl是胶体。(想想后)不对,NaCl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
(老师将胶体静置片刻后,再用激光笔照射)
生:几乎没有丁达尔效应了。(恍然大悟)变成溶液了。
师:为什么变成溶液了?
生:NaCl被水分散得更完全,分散后的粒子更小,胶体就变成溶液了。
师:那胶体究竟是什么?
生:物质的分散状态。
师:哪种物质的分散状态?
生:NaCl!(有人反驳,想想后接着说)应该是所有物质,比如Fe(OH)3在水中分散,既有胶体又有浊液。
师:Fe(OH)3在水中分散会不会得到溶液呢?
生:应该会。只要分散后的粒子在1nm以下就可以。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原来胶体不是一种或一类物质,而是任何物质都可能存在的一种分散状态,或者说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状态不同,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而胶体代表的这种物质分散状态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性质(比如丁达尔效应),这跟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后同学们会慢慢认识,现在已有专门研究胶体的《胶体化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
本节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构思胶体的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很高,丁达尔效应及三大分散系的差异基本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说明此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最后的问题思辨将胶体立体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