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大道上的歌者”韩万斋:壮哉!国歌

2019-04-12 08:12:34成都市关工委
中国火炬 2019年4期
关键词:少年时期国魂国歌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在韩万斋的指挥下,全场3000多名学子齐声高唱国歌,每个人的眼中都洋溢着炽热的情感。

这样的讲座是韩万斋宣传国歌23年、1000 多场的一个缩影。这位年近80 的著名作曲家、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瘦削身躯,清癯面庞,当他谈起“国歌”时,眼神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我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好的国歌之一!我希望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我们的国歌,永远高唱我们的国歌。”

调查背后的尴尬现实

1996年6月,四川师范大学校领导找到韩教授,希望他能给全校学生讲讲国歌,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韩教授说话很直:“讲国歌?讲国歌有人来听吗?现在大家流行的都是什么‘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学生会接受国歌讲座吗?”不过,话虽这样说,韩万斋的心,还是被这小小火种给点燃了,回去略一思忖,决定先在自己的公选课上试讲一番,看看效果再说。

韩万斋说:我希望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我们的国歌,永远高唱我们的国歌

公选课上,150 多个学生认认真真听完了试讲的《国歌·国魂》,孩子们明亮的眼神,真诚的掌声,让韩教授心里有了底。10 天之后,在6月18日的《国歌·国魂》讲座上,他站在宽敞的学术厅中,面对台下400 多个学生,激情澎湃,语句铿锵。讲座结束时,韩万斋带领大家齐声高唱国歌,许多学生眼角都挂着晶莹的泪滴,在激昂的歌声中,他们勇毅地望向前方。爱国,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抽象的词,它实实在在地跳动在400 多个年轻的胸腔之中。

从这天起,韩教授不断接到邀请,到各地去宣讲,借这个机会,他对各地高校学生作了一些调查,先后共发出调查问卷500 份,从收回来的453份问卷中,韩教授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对于国歌的认知,是触目惊心的尴尬现实:

在默写“国歌”歌词时,453 人中,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有40 人;默写歌词不完整,有漏字、错字、别字的383 人;能够完整、一字不错地写出全部歌词的,仅有30 人。在问及“词曲作者”时,学生大多都知道“聂耳作曲”,但词作者,竟有106 人答成了“冼星海”或“洗星海”,有229 人根本不知词作者是谁!

这到底是怎么了?韩万斋苦苦思索:孩子们对于国歌的“无知”,也许并不全是他们的错,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出了问题。他心中升腾起一个念头:我要将国歌推介进行到底!

一个人和百万听众

有人问过韩万斋,您宣讲国歌,应该有很大的成就感吧?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韩万斋想起了一封信。

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个叫刘恩茂的川大男生,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给韩万斋写了一封信:“您的讲座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然而,当我走出报告厅的大门,迎面一股凉风吹来,面对着这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世界,我不由的想,这一时的热情能在心中停留几天?”

这是一封真诚的来信,却让韩万斋陷入了痛苦思索中,他开始不断追问自己:在一场接一场的讲座中,在一个又一个热泪盈眶的听众中,到底有几个人是真正而彻底受到感染的?那些受到感染的,当他们再回到“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大环境”中,当他们不得不依旧沿用“太现实”的态度来应对解决人生问题时,我的讲座,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韩万斋坐在书桌前,默默不语,一动不动,心思却走过了千山万壑:诚然,如今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不少人一边叫嚷着“向钱看”一边奋力往前冲,争当时代“成功典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现实风气”面前显得缺乏力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滋长。但是,这并不代表年轻一代就只能抱持一颗麻木的心,行走世上。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多唤醒一个,也是为这“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环境”多培养了一个反思者、挑战者!

2012年,韩万斋加入四川省关工委宣讲团,开始为全省中小学生宣讲。

有人给韩万斋算过一笔账,如果他每讲一场收2000 元,那他早都成百万富翁了。但他没有“向钱看”,而是不计报酬坚持宣讲国歌。他还自掏腰包选编、复印了被师生们称为“新三篇”的《信仰与修养》(包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免费发送给学生们,希望他们从中汲取营养。

2017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关爱明天十佳五老”。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伟大,反而觉得“自己是‘十佳五老’中最弱的一个”,他恨不得能多奉献一些,多付出一些,多给予一些!

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韩万斋在讲座中,曾感慨自己是“早该死了的人”。为何这样说呢?当他的家乡山西交城被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时,小万斋还是母亲怀中的一个小小婴儿。那年,日本鬼子入侵韩万斋所在的县城,忽听有一线婴儿细细的哭声,鬼子转过身,盯住了年轻农妇怀中一个小小襁褓,那可怜的母亲,吓得魂不附体,呆呆站着,直到那鬼子逼近了她,从她怀中一把夺过那花布襁褓……呆若木鸡的农妇手中一空,这才爆发出石破天惊的一声悲啼,她扑上前去想要抢回自己的孩子,却被一脚踢翻在地。鬼子将啼哭不止的婴儿,凶狠地甩到身旁的碾磨上,婴儿惨叫一声立即毙命……

青壮时代的韩万斋每次回到老家,当年亲眼见证这人间惨剧的老人都会张开缺牙的嘴,伸出干瘪枯瘦的手,拉住他念叨:“当时你真的很乖,晓得一声不吭,不然……”

历史若倒回那血迹斑斑的一天,韩万斋和那个惨死的婴孩,同样都会被母亲抱在胸前,被残忍的日本鬼子驱赶,耳畔充塞了汉奸尖利的叫嚣,被迫和邻里们一起在接近窒息的状态中抖个不停。韩万斋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最幸运的,不是逃过了“死劫”,而是迎来了整个民族的“新生”。

几十年后,韩万斋在《入党申请书》中,回忆少年时期,用了这样一番排比:

“多么幸运!我的少年时期,流行于社会的书尽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青年近卫军》《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多么幸运!我的少年时期,覆盖着社会的歌尽是《喀秋莎》《海港之夜》《共青团员之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多么幸运!我的少年时期,常闻于广播、报刊的英雄、偶像尽是江姐、许云峰、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

建国初期,中国国力薄弱,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和如今不可相提并论,但谁能说吃得不够好,穿得不够好的青少年时期,便是苍白、贫穷、苦楚的?恰恰相反!韩万斋激情洋溢地写道:“青少年时期所汲取的精神食粮的优劣与物质食粮一样,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少年时期所获得的这些营养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无论经历怎样的曲折、无论经受多大的苦难,正气长在,痴心不改,信念如磐石之坚!”

这段话,不仅仅是韩万斋献给组织的真心话,也解答了他为何会在本该享清福,从从容容过他退休生活时,却孜孜不倦于《国歌·国魂》讲座,不畏劳累,不问报酬,将“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无数个青少年。他说:“当雄壮的国歌被淹没在许多不健康的流行音乐中时,我焦虑,我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要爱祖国、爱民族、爱国歌,我就决心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爱国主义。我觉得,我们的国歌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

壮哉国歌,民族之魂!

从80年代,他就像个斗士般热烈呼吁着《国歌法》,一直到头生华发、年过七旬,终见心愿成真!为了在宣讲时,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好、讲透,韩万斋购买了大量书籍系统学习。川师大政治教育学院一位老师这样评价说:“韩老师已成党史党建专家,可以来政治教育学院带研究生了。”还有老师总结,韩教授的讲座后,常会有不少学生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韩万斋点燃的,也许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星星之火”,但谁说星星之火不可以“燎原”呢?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勇于奉献的热血青年,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年轻时,韩万斋右腿韧带拉伤,随着年岁增长,肌肉逐渐萎缩,他平时走路,腿脚都稍有不便,但《国歌·国魂》讲座,一讲便是两三个小时,年过古稀的韩教授硬是全程站立授课,他是这样说的:“国歌,凝聚着无数英魂的呼啸,记载着最深刻的民族记忆,每当讲起国歌,我就热血沸腾,我坐不住啊!”

这23年,他过得忙碌却充实:“不要忘记东北的万人坑,不要忘记南京的大屠杀,不要忘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不忘历史,不忘国耻!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要振奋精神,‘起来!起来!起来!’用正气、骨气和志气,重建我们民族的理想大厦和精神长城!”

猜你喜欢
少年时期国魂国歌
醒狮国魂,生生不息
永记“国魂凝处是诗魂”——深切缅怀恩师杨叔子院士
中华诗词(2022年12期)2022-07-31 02:45:32
秘密
国歌
秘 密
国魂
浅谈孩子少年时期的教育
国歌抒怀
草原歌声(2017年2期)2017-02-12 18:47:59
简说一些国家的国歌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41
当我们唱起“国歌”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