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景彦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辽宁兴城 125100)
1986—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牵头成立全国12 省市(辽、鲁、冀、豫、陕、甘、宁、青、苏、京、晋、津)参加的《新红星苹果技术开发》协作组,我任主持人。甘肃省天水市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好,被划分为新红星最适宜栽种区。1985—1986年,我们将纯正的新红星接穗无私支援给天水市。1991—1998年,我们从河北徐水基地相继给天水市提供了元帅系第四、第五代优良品种,如阿斯、矮鲜、俄矮2号、超红、银红等10 余个品种。从1985—2017年笔者曾数次到天水果区讲课,现场指导,2016年获天水市花牛苹果论坛特殊贡献奖。
现在,天水市元帅系短枝型品种——花牛苹果(图1)栽培面积已达190 万亩,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城、秦安、清水、甘谷、礼县、麦积区等地。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元帅系短枝型苹果基地。通过多年的考察、研究笔者认为该基地:
(1)生态最适(六项气候指标达标);(2)面积最大(国内最大)是美国元帅系主产地——华盛顿州的6倍;(3)品种最全。主栽品种5~6个,其余保存的品种有100 多个;(4)产量最多,现年产160 多万吨,示范园(图2)亩产多在3 000~4 000千克,个别园可达5 000 千克左右;(5)栽培最好,园貌整齐,树形标准(细长纺锤形或松塔树形),结果适量,均匀分布,果形高桩,五棱明显,树上几乎没有病虫害,地面(行间)三叶草如同铺上绿地毯一般;(6)质量最佳,从20 世纪80—90年代农业部搞评优开始,花牛苹果获奖10多个,国内外驰名。
图1 天水花牛苹果结果状
图2 花牛苹果示范园
由于花牛苹果不用套袋,生产成本降低,2018年秋每千克果卖7~8元,亩收入1.5 万~2.5 万元,高者达3 万~4 万元,一户收入10 万~20万元,非常普遍,果农富了,有的开轿车上山干活。
山西省万荣县有37 万亩苹果树,主栽品种为红富士和新红星等品种。由于技术传统落后,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但万荣人素有不服输的精神。2000—2002年,笔者连续3年被县政府聘为技术顾问。县委书记卫孺牛同志非常重视苹果生产,2000年在全县召开万人技术培训大会,分20 个修剪培训点,每个点上有一位老师。笔者作为专家组组长被分配到县委书记的联系点——王三闷家的5 亩红富士苹果园,他的果园亩产3 500~4 000千克,但果个小,色不艳,卖不上好价钱。笔者分析是树冠枝条多、光照差。修剪现场围观的有500 多人,笔者在地头示范修剪的一株树,枝条密,基部主枝低,笔者一下子将三主枝疏掉。次年秋,笔者修剪的这棵树,获得了优质丰产,果径80 毫米以上的果占大多数,全县有两万人分批参观了这株树,连运城市的一些领导都来参观,该树共结192 个果,果质量0.25~0.3 千克,该园行株距4米×2 米,亩栽83 株,亩产可达3 500千克,改造树产量并不低。2002年王三闷的5 亩红富士共产17 500 千克,平均亩产4 000 多千克,树势健壮。
在万荣县我主推10 项技术,18道工序,均取得很好的效果。2002年,全县有66 户,亩产5 000 千克苹果,共有370 亩,亩收入万元,得到县里表扬和奖励。当时,在苹果价格不景气的情况下,达到亩产万元的水平,确实难能可贵。示范户专业户李王娟、程宗川、程兆会、李晓科等也都有可观的收入。
1986—1990年,全国新红星苹果技术开发项目实施期间,我们在山东省日照市河山镇建了一个科研示范基地,在该镇萝花一村搞了一块百亩示范园,园貌整齐,丰产优质,为该项目的圆满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镇后来又发展红富士苹果树1.5 万亩,是日照市苹果面积最大的乡镇。1996年该镇领导驱车1 500千米,到我单位,恳请我们去搞科研基地,1997年,我所派出了3 位科研骨干,到该镇蹲点,我也在其中。
1997—2000年4年中,我们推广果树生产新技术、新农资,指导苹果生产提质增放,据镇里统计报告,我们将每年打农药18~19 次降为8~9 次。节省资金300 万元;另外提高果品质量,每千克增值1.2元,全镇增收900 万元。
1996年夏天,我在河南省虞城县张集镇政府为1 700 余位果农讲课。天气炎热,有妇女坐在地上,一手抱着小孩,一手作记录,形象感人。该乡果农学习的积性很高,冬季办修剪技术培训班,为了防止听课人过多,看不清操作,我建议镇党委书记张宝民同志,每村派一个副村长和一位技术员参加,21 个村,40多人,正好围观。但我又想到,第二天观看修剪的人不会少,所以,我便提前1 小时到达现场。不出所料,地里已经有150 多人,过一会人越来越多,我现场修剪了5 株树后,人已超过1 000 多人,无法继续。后来,我和镇技术员驱车去李岗亭的苹果园,尾随者达700 多人,李岗亭果园共有3.2 亩红富士、新红星树,我们剪了5 株红富士、3 株新红星树,有人站在树上看,有人钻在树中间,为了怕损坏李岗亭的树,我们宣布修剪到此结束,这时大家才散去。后来,我们教会老李把其余的树也剪好。2017年,在疏花、疏果季节,笔者又到该园指导,并教他学会套小林纸袋等技术。到了10月初,红苹果满树,硕大如灯,引起了商丘市领导的重视,组织各县主管县长、农业局长、专业人员等近2 000 人参观,由于管理不善,竟损失500 克以上的大苹果2 000 多个。就这样,亩产还维持在3 500~4 000 千克。亩收入在1.5 万元以上。这一年老两口苹果就收入4 万~5 万元。
1997年,我已退休两年,但作为果树研究所的顾问,栽培室主任刘凤之、程存刚等邀我去辽宁省绥中县选一片苹果优质示范园,在该县科委主任汪荣凯同志陪同下,来到沙河乡宋家沟果园选址时,首先遇到一位姓田的果农,他的果园亩产2 500 千克,远近有名,但树冠较密,难以达到优质。当时,冬剪已经结束,正是春季复剪的有利时机,我看到在树干下面,低处,一个枝压到另一枝上,呈交叉状,我示意要剪掉上面的枝,结果老田说“汪老师,让我考虑考虑吧!”我一听,这是不愿意让我剪的意思,主人不让剪我们不强求硬剪啊。我说,“在场的果农朋友谁愿意让我们帮剪树搞优质生产啊?”话音刚落,有位退休的小学夏老师就说;汪老师,你到我儿子的4 亩红富士园子去,随便剪,爱咋剪就咋剪,我相信你们。我当时很高兴,还有相信我们技术的果农朋友,我和栽培研究室的同志过去为夏老师家剪了5 株树,由于是复剪,我们只是挑密的地方疏重叠枝、交叉枝和密生枝,修剪量并不大。后来,在我建议下,将夏老师家苹果园作为“辽宁省苹果优质示范园”来培养,在场各位领导欣然同意。随后,果树研究所也派人帮该园剪树,我也去了多次,并为该园提供高桩素、小林纸袋、反光银膜、疏花、疏果等技术、物质支持。到了10月份,果实个大,鲜红艳丽,当年卖苹果收入5 万~6万元。2001年在该园召开了辽宁省葫芦岛市领导参加的现场观摩会。
1996年3月,我受江苏省丰县套楼乡政府之邀,帮助他们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农业部优新苹果品种示范园”,笔者作为首席顾问,参加了运苗、选苗、果园设计、建园各环节的工作。与乡林业站站长王以胜同志密切合作,经半月时间,终于建成。该园总投资120 万元,总面积60亩。全园从河北徐水苗木基地和三门峡陕县选取18 个品种,有的是乔砧短枝型,有的是双矮,现在看来,品种也不落后。开始由乡里统一管理,后来分到各家各户。栽后3年结果,5年丰产,成为当地苹果生产的亮点,参观的人来自省内外、国内外,颇有影响力。
该园内有一农户叫董良芬,只分有一亩地,为矮化中间砧,品种为弘前富士,田间管理只由她一人进行,2011年金秋十月,我有幸再回来参观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这片果园,董良芬等几户热情欢迎和接待了我。董良芬园果实密密挂满枝头,据她介绍,1 亩苹果园套4.1 万个纸袋,上面还贴有“我爱你”、“我想你”等字样。以每果2.5元被定走,全园可收入10 余万元。这在全国也是创了新高。董良芬虽然技术水平不高,但她舍得投入。经笔者了解,总投入8 600 多元。其中包括施当地产的生物有机肥1 500 千克,还施入煮熟的黄豆600 千克,化肥30 多千克,以及纸袋、农药等支出,纯收入为91 300元。后来,笔者又在2012—2013年夏季带人来参观这片小果园,大家看了都赞不绝口,叶片浓厚发光,短枝顶芽饱满如同冬季。果实依然挂满枝头,树上找不到徒长枝,树势稳定,遗憾的是果园面积太小。
桃树是我国原产树种,喜冷凉干燥气候,在北方许多地方可以栽培,当年4月栽树,次年9月采收,不但能收回买苗栽树和次年管理成本,还能盈余2 000元以上。但要采取宽行窄株密植,采用主干形树形和其他综合措施才能实现。我曾于2011—2016年为河北省遵化市兴旺寨镇钱家屯指导过5年燕特红桃树生产(图3),这里原为河北省著名的板栗产区,亩产量在250~300 千克,产值在2 000~3 000元左右,开始是少数几户种桃,在我和技术员崔金涛的指导下,他们管理十分认真,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实现了丰产的目的。如金柱家6 亩桃,栽培第二年亩产2 500 千克,王军家4 亩桃亩产3 500 千克,张旭刚家5 亩桃亩产在4 500 千克以上。其中,张旭刚不懂技术,其隔壁的技术员崔金涛,经常指导,帮助他落实各项技术,2年生树,亩产5 000 千克左右,由于是个典型果园,成熟季节(图4),每天接待参观10 余拨人,不但品尝,还要带走1~2 个土桃,这样,可能要损失几千个桃果,为了让人参观,挂树时间长一些,后期多少要落一些,最后实际产量亩产只剩4 500 千克了。按当时桃果每千克卖7~8元,亩产在3 万元左右。
图3 燕特红桃园开花状
图4 燕特红桃结果状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