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定,吴友全
(1.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东莞523000;2.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东莞523220)
全国卷地理高考试题问题的切入点非常小,地理思维的挖掘深度大,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地理综合思维品质。
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1 题,试题情境中给出2017年3月25日我国东部地区绿化隔离带的景观照片。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试题问“当地自然植被属于?”该题的解题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思维链条Fig.1 Thinking Chain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2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地理微专题的复习设计,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有利于学生地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高三地理复习冲刺阶段一般为每年的三月初到高考这段时间,大概为近100天的时间。这段时间各个学校已经完成了一轮复习,夯实了地理知识基础,接下来注重综合能力提升。本阶段时间短,任务重,月考,周测,模拟考试等考试多,试卷多,让学生和老师应接不暇。如果本阶段仍全面展开地理高考相关知识的大专题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重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复习效果差,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研究全国卷地理高考命题的特点,每年的高频考点,试题设问的方式等,设计地理主题明确的复习微专题就变得异常重要。
微专题是指从考点、学情、考情、高考能力要求、课本案例、知识总结、学科素养等角度设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切口小、角度新的微型复习专题,是小切口、多要素、综合性、短时间(一般每个专题的教学时间为10-20分钟)、有深度的教学片段,是地理综合思维的深入表达,与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的考查特点高度契合。因此,微专题复习是高三冲刺复习阶段的很好选择。
研究全国卷地理高考试题,对一些考题考点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微专题。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36(2)以“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为切入点分析该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具体的分析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考点分析Fig.2 Test questions analysis
在该试题评讲的基础上,针对地形对农业的影响设计微专题,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另外,从考题和考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不同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再设计一系列微专题,具体内容如下表2所示。
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习题,可以归纳形成类题,专项突破。例如把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天气的变化过程,水循环过程,洋流形成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归为一类题,让学生明白过程类习题答题过程要遵循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变的时间顺序和内在的因果逻辑联系。又如人口数量计算,城市化水平计算和气温高低计算等相关的数据定量分析类试题归为计算类习题,让学生明确地理计算需要根据相关地理原理进行简单估算。
表1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微专题设计Tab.1 Micro topic design of the influence of landforms on agriculture
表2 从地理考点深度挖掘的角度设计微专题案例Tab.2 Example of Micro Topic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ep inquiry of geography test questions
高三地理复习冲刺阶段,为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查漏补缺,需要思维导图来建构知识,如图3是气温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梳理清楚气温知识,理清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3 气温思维导图Fig.3 Mind map of temperature
高三冲刺阶段试卷众多,在讲评试卷过程中,对某类试题审题方法,分析技巧,答题规范进行方法总结。如在高三考试中学生通常容易出现答题不规范,可以选择一些规范答题专题,讲解答题方法,如信息获取与解读,原因分析,特征描述,区位分析,对策措施等审题策略和答题规范。又如原因分析类问题,试题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说明、推测、阐释、解释、简析”等,中心词为“原因”、“理由”、“论据”等。原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如果没有明确指示或者暗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要分析,如果有明示或者暗示,则侧重分析自然或人为原因即可。
高三学生考试频繁,从试卷中发现难点、高频考点,地理教学的盲点,学生的薄弱点和易错点等,通过变式训练立即巩固提升,举一反三。在复习中,针对难点,高频考点,易错点,薄弱点等,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形成微专题,加强理解,巩固提升,避免机械重复。
2.5.1 同一考点变换空间 如三角洲的形成,可以变化空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三角洲等。
2.5.2 同一空间变换考点 如题目让分析自然原因,可改为分析人为原因;分析有利条件,可改为分析不利条件;分析原因,可改为分析影响等。
2.5.3 同一考点变化条件 例如,变“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若该地是北半球1月”变为“若该地是北半球7月”等等这类题干限制条件的变化。
2.5.4 同一载体变换考点 如对于同一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变化:等高线变为等温线,等温线变为等压线,这样变化等值线类型来变换考点。
2.5.5 同一考点变换载体 如工业区位主导因素的判读,设计柱状图,直角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曲线图,分布模式图,玫瑰图,等值线图等多种载体。
高三冲刺复习阶段,各地模拟题层出不穷,各地的热点总结也纷至沓来。在试卷评讲中,对部分热点要结合试卷详细分析,归纳总结提升。如对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传统文化的试题进行专题分析,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热点——中国传统文化考点Tab.3 Hotspot-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试卷中涉及到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工业化和城市化,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评讲完该试题后,要对试题案例进行深入挖掘和广泛联系,延伸和升华,构成微专题,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便推广到其他地区,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利用人教版地理3德国鲁尔区探索相关微专题设计思路,具体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德国鲁尔区微专题复习设计Fig.4 Micro Topic design of review questions of Ruhr,Germany
在冲刺复习阶段,由于各地来的资料太多,在微专题选择和设计时要以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为主,对主干知识进行挖掘延伸,避免备考迷失方向。
在冲刺复习阶段,重点要做好知识构建,查漏补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盲区,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方法问题可以以此为专题进行突破。
在冲刺复习阶段,重点要教会学生方法,归纳出某类习题的审题方法,破题方法,分析方法和答题规范。
在冲刺复习阶段,微专题选择和设计要注意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区域的综合性和思维的综合性,避免对单一知识本身过度复习。
对于考点型微专题,知识建构型微专题,课本案例深挖型微专题可以在课前布置下去,让学生自我去复习知识点,自我建构,完善知识网络。在布置的时候,可以初步建立一个简易提纲,让学生按照简易提纲去自我完善和修正。主要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地理复习微专题课前布置实施方案流程Fi.5 Pre-class assignment work flow of geography review micro topic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微专题,如方法型微专题,热点透析型微专题,学生考情微专题等,由于学生本身对这部分知识和方法掌握较为薄弱,因而需要教师在课堂借助习题进行渗透。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先要深入分析习题,掌握习题的一般规律,再介绍一般方法,同时讲解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关注学生情况,不懂的想方设法再次评讲,直至学生掌握。
对于类题归纳型微专题和变式训练型微专题,由于在课堂已经讲解了该类习题的解题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演练方法,熟悉操作,加深印象,可以放到课后作为课后巩固练习,等学生完成后,在下一次课堂核对答案或个别讲解。若在作业中发现该类问题学生没有掌握,或者掌握情况不好,则需要教师再次讲解,直至学生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