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涛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髙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第一框“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本条课标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聚落空间形态”三个概念。虽然,课标没有提及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但了解这些概念是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包括两部分:一是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二是分析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每一部分又都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二是变化产生的影响。总之,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在必修2整个教材中,前四章主要探讨不同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本章开始学习不同地域之间联系的重要方式——交通运输。重在阐明交通运输在人类活动(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空间分布和空间变化上的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交通因素是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区域经济学习的先导,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变化和影响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同时也为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做铺垫。
人教版教材以浙江嘉兴、株洲、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变化为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但教材上的案例未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要运用身边的典型实例,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主探究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
学生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中已经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有着重要影响,并在本章第一节具体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学习工农业区位理论之后,再学习地域活动的联系,能加深对交通作用的理解。结合案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对理解实际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学生从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认识到交通给广州聚落形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能够对创设的现实情境进行探究,因而能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对聚落和交通的关系尚未建立知识体系,属于新授课,加之案例贴近热点,学习热情高。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生活现象有亲切感,对可视化地图感兴趣。考虑到学生对于选取的案例——广州不陌生,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材料和绘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分析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逐步形成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主要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部分组成。
(1)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广州聚落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进而总结出一般规律,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训练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地理分析的综合思维提升地理实践力;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身边的地理,认识到地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
(4)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广州作为案例,提高学生关注城市发展规划的意识,加强学生对乡土区域的认知,培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重点:运用地理要素叠加法,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难点:掌握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之间的规律,学会用地理的综合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教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
8.1.1 设计意图
①运用视频导入,呈现人类发展进程聚落单元大小及当时的交通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交通对聚落的影响”。
②引出广州,介绍秦朝——清末广州主城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为后面的案例教学做铺垫。
8.1.2 教师活动 以视频导入,引出主题。
8.1.3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感悟两千多年以来交通方式的变革对聚落的影响。
8.1.4 教师活动 自然过渡,引出广州,向学生介绍秦朝——清末广州主城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讲述:广州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从一个小聚落发展到国际性大都市,广州城市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与城市聚落形态变化密切相关。简单介绍从秦代到清代,广州的聚落形态比较单一的特征。
8.1.5 学生活动 随着教师的讲解,意识到广州历代主城区聚落以旧城址为轴心,逐步向外拓展。
8.2.1 设计意图 ①从水运、公路、铁路、地铁四种交通方式入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
②在提问中引导学生科学地发现问题,通过地理要素叠加的方法发现规律。学生绘图后,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③通过营造直观、生动、可实施的地理教学情景,采用地理要素叠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8.2.2 教师活动 发放资料,分组探究。(同时进行)
8.2.3 学生活动
①水运组
根据所给图文资料,A 同学将历史街道填充为蓝色;B 同学将码头填充为红色;C 同学将航道线描绘为黑色。
②公路组
根据所给图文资料,A 同学将1993年(含)之前的建筑填充为蓝色;B 同学将1993年之后的建筑填充为红色;C同学将公路线描绘成黑色。
③铁路组
根据所给图文资料,A 同学将1997年(含)之前的建筑填充为蓝色;B 同学将1997年之后的建筑填充为红色。
④地铁组
根据所给图文资料,A 同学将1999年(含)之前的建筑填充为蓝色,以及将地铁线描绘成黑色;B同学将1999年之后的建筑填充为红色。
8.2.4 教师活动 在学生绘图结束后,邀请学生分组展示,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①水运组
展示成果,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前航道、西航道的出现促进了聚落的产生,并以航道为发展轴。教师进一步介绍广州从清末时期到建国初期的聚落特征:沿珠江水轴的交汇处呈组团分布。
②公路组
展示成果,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公路连接老城区和新城区,促进城市从西往东拓展,聚落密度增加。
③铁路组
展示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广州东站也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④地铁组
展示成果,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以地铁1号线为发展轴,聚落密度增加,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往往能够促进聚落的发展。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理清认识。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设计意图】
①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因时而异的变化意识,在真实情境中更好地观察和感悟交通与聚落的关系;
②培养学生形成从综合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提高全面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借助图文资料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把学生对聚落和交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活动】以时间为线索,呈现广州上个世纪以来的聚落特征。
讲述:随着水运条件的发展、繁荣,广州聚落开始往南部拓展;随着公路的修建以及铁路的联通,广州形态逐步向外延伸。新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的变革、地铁的出现进一步改变广州交通运输布局,对目前广州城区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广州城市空间沿珠江前航道向东和白云山西侧向北拓展,聚落形态呈现“L”形组团状。
【学生活动】由单一交通方式到综合交通网,认识城市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会概括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发展。
【教师活动】延伸广佛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说明交通网将各聚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各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学生活动】关注现实,理解伴随着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城市带也会跟着形成。
【教师活动】补充由于水运的衰落,黄埔古港聚落形态停滞不前的例子。
【学生活动】理解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加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认识。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理清认识。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8.4.1 设计意图 利用框架图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形成综合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8.4.2 教师活动 总结内容,完善板书。
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和交通线路的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发展。失去交通条件支撑的聚落,往往发展停滞或者衰落下去。聚落往往沿着交通枢纽发育,沿交通干线扩展,而当交通线路发展为交通网络时,往往也会形成大城市带。
8.4.3 板书设计
该节内容要落实课标“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该教学设计选择学生所生活的城市——广州作为案例,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一个小聚落发展到国际性大都市,其城市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与聚落形态变化的相关性十分明显。
研究案例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查阅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素材进行加工、梳理和整合,以文字、表格、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让课堂内容丰富有趣,学生进行地理研究的热情高涨。该教学设计通过创设完整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进而自主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并逐渐获得高阶思维能力。
该教学设计采用要素叠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形式多样,创设了诸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了学生对乡土区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