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涛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我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不同于语法学中的名词)。笔者在各类改卷过程当中,常常发现学生在综合题答卷上出现错别字,特别涉及采分点,就会导致失分,这应是教师与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造成这种混乱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地理教材资料出现了误用术语的情况,其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对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于2010年专门成立了国家级“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但如今网络上的教学材料(如新闻网站、教辅类图书等)编辑质量参差不齐,术语使用出现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在使用新闻报道等材料时,需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纠错意识,规范地进行表述。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因为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但两者不是简单的一义多词。气象学上是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区别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简单地说,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生成于大西洋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接合”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结合”则是人和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凝结为一个整体。“城乡接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及乡村具备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地、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鉴于“城”和“乡”只是地理上的邻接关系,不是组织上的结合关系,应当写成“城乡结合部”。
鲇鱼,头扁平,口宽大,体表无鳞,多黏液,过去也作“鲶鱼”。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实施,确定“鲇”为规范字,而其异体字“鲶”未收入表中。2019年11月,美国确认中国鲇鱼监管体系与美国等效,中方表示欢迎。相关报道多将“鲇鱼”误为“鲶鱼”。也就是说,将“鲇鱼”写成“鲶鱼”是不规范的。
“爆”与“暴”的偏旁不同。和火有关的当使用“爆发”,如火山爆发,熔岩喷浆;其余只要能称之为“火”的,用“爆发”也是可以的。但与火无关的,比如山洪、各种传染病流行等,用“暴发”;突然发财得势,成了“暴发户”之类,还应该用“暴发”。
“潟”不是“泻”的繁体字,而且“潟”与“泻”两个字的读音也不同。潟音(xì),潟湖指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环礁所形成的水域,有的高潮时可与海相通。如果用“泻湖”二字代表海边咸卤地带的海迹湖,既不是英文的音译,也不能从字面意思上说明这种海迹湖的任何特点;若作为“潟湖”的简体字写法,显然也说不通。“潟湖”一词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如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276 页),但已重新规范为“潟湖”(见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54页)。
我国正式确定的民族有56 个,其中少数民族55 个。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支。少数民族的支系、部落不能称为民族,只能称为“××人”,如“摩梭人”“撒尼人”“穿青人”等。特别注意,不能把古代民族名称与后世民族名称混淆,如不能将“高句丽”称为“高丽”,不能将“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泛称为“突厥人”或“突厥族”;不能随意简称,如“蒙古族”不能简称为“蒙族”,“维吾尔族”不能简称为“维族”,“哈萨克族”不能简称为“哈族”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就“珠穆朗玛”名称等问题发布通报,要求此后无论教科书、舆图或其他著作,凡用到“珠穆朗玛峰”都不得再误称为“额菲尔士峰(也译作埃佛勒斯峰)”。在中国的地图上,珠峰的名字叫做“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是藏语“圣母”的意思。使用这一音译称呼可考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1952年5月8日,在王勤堉的建议下,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发布通报,为“珠穆朗玛峰”正名。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名字,比如说岛夷、夷洲、流求……,后来从西方而来的葡萄牙人路过台湾,对台湾岛忍不住发出惊叹之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岛),并且在绘制的地图上标注了Formosa 这个地名,用来代指台湾。《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第54 条:“福摩萨”“福尔摩莎”因具有殖民色彩,不得使用,如确需使用时,须加引号。使用国名、主要地名、人名等与该国规定相符,应尊重其风俗习惯和自主权利,免引起涉外问题。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地理教师选取了误用术语的教学材料,会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如何正确使用术语,这是需要仔细斟酌的,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关注此方面的问题。经过不断质疑、释疑,学习与积累,还要多看别人的经验,多看错误的案例,看得多了,自然能够准确判断。以下推荐两种比较权威的核验方法,供教师与出题人等参考使用。
方法一:术语知识服务平台http://www.termonline.cn/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确批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以“城乡接合部”一词为例,依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检索相应的学术名词,可查到对应的英文名、定义、学科、材料来源、公布年度等,其结果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但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与含义,用词的时候要注意学科特性。
图1 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检索结果Fig.1 Retrieval results for the term knowledge services platform
方法二: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
中国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体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具备海量的文献资源。以“城乡接合部”一词为例,依托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对该词进行绩效评价及统计分析,可以获取文献总数、研究趋势、相关研究热点等信息,其结果具有高度的广泛性。但也要注意,不同期刊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用词的时候要注意期刊等级和质量,不能盲从,且多加对照。
图2 中国知网检索结果Fig.2 Retrieval results of CNKI
术语作为专业课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并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查找、知识共享必不可少的媒介。作为一个地理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材料选取中要注重积累,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考试出题,都应保持清醒、专注,及时汲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加强语文修养,把好语言文字关,准确、规范、有效地表达思想和传递知识,保证地理术语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