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静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的确如此,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容易受到经常往来的物和人的影响。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许多看过的书籍虽然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但是那些文字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生活。
越忙越要读书
没有时间读书,可能是目前许多教师普遍存在的状态。刚踏上教学岗位之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例如问题学生、学困生、留守儿童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知如何去解决,整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我的一位教数学的老前辈是省特级教师,他的课堂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深受学生喜爱。我向那位前辈请教,他笑着说:“教学没有难易,但要说捷径——多读书。”听了前辈的教导,我不禁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宁愿把时间消耗在一些琐碎无聊的事情上,而不愿意花精力去读书。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智慧,导致自己的工作只有重复,没有提升,这样的状态自然是忙碌而毫无成就感的。从那时起,读书便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它让我窥见了教育最迷人的地方,渐渐把我从琐碎、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读书,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面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不再捉襟见肘,自然也就不那么忙了。
读书要有所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书籍才能像有思想的活水,唤醒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最有力的爱。现在,无论是学校的办公桌上,还是家里的写字台旁,我都会放几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信手拈来这些“好朋友”,日常工作中的困惑能被指点迷津,司空见惯的现象会被分析到一定的高度,不亦乐乎!
罗恩·克拉克是世界瞩目的美国明星教师,他在自己的著作《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克拉克刚接手的新班级里的孩子调皮、捣蛋、厌学……他用自己的热情和不断变幻的教学模式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激情,使每个孩子的成绩都有相应的提高。克拉克巧妙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创造了很多奇迹。在他的教导下,曾经顽劣不堪的孩子很多走入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成为社会精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三次邀请他做客白宫,他的书《55条基本班规》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高居榜首,他的故事曾被好莱坞搬上银幕……读到这里,自己深受启发,内心更多的是一种提升和转变。从此,我不再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控制学生的行为上,而是不断寻找自身的原因:我在教什么,我用的是什么方法,课堂要有哪些改进?通过反思教学行为,寻找教学不足,逐步养成自己的工作习惯。
读书要有所行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一则要重“悟”,二则要重“行”。除了体会和感悟,我们要从书中走出来,根植于教学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能读书,能用书,能用好书,方是一个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提到:“让许多枯燥的理论知识从书本中走来,以鲜活的方式贴近儿童,一点一滴、细致入微地融进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去。”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监考的一幕,刚走到教室门口,我看到一个调皮的男孩临考前几分钟竟然坐在讲台的桌子上,当时我本想厉声喝问:“为什么坐在桌子上?”可是一想当着这么多学生得保护他的自尊,况且大声呵斥他,并不能让他心服口服。我想起书上讲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要避免毫无答案的话,要让孩子明确正确的做法,并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于是我走到他眼前,轻声说:“屁股应该坐在哪儿?”那个调皮的男孩转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凳子上。”男孩迅速回到原位,静静地等待考试。巧用策略教育学生,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读书与实践结合的快乐,感受到了自己“悟”与“行”的力量。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炼,它能够让你发现自己缺少的教育智慧,不断积累,攀登到新的高度。放下手机,多读书吧!且读且思,且悟且行,才是一個教育人应当有的生活姿态和行走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冠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