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文学社成员。
景炎学校碧溪文学社成立于2000 年,经过18 年的发展,已成为学校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文学社下设国学团、小记者团和景新诗社,国学团有固定成员50 余人,小记者团有小记者130 余人,景新诗社100 余人。
碧溪文学社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现场作文大赛、经典诗词背诵大赛、汉字书写比赛等等。文学社主办出版的学生刊物《蓝草》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文学社成员在校外媒体发表作品200 余篇。
指导老师:洪跃强
“你为什么到这儿来”、“你将走向哪里”?洪老师强调:我们要热爱文学,并将文学融入灵魂,使文学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处处有着文学,我们要用敏锐的思维和善于发现的双眼去观察散发着无限魅力的文学,用双手轻抚文学深刻的纹理。
指导老师:罗佳
阅读的时候,你的世界会很大很大。写作的时候,世界很小很小。偌大的天地间只有你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文字把自己清晰地晾晒在自己的视野之下。然后,完成真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之间的不需要声响的心灵剖析和心灵呐喊。喜欢文字里那份简单的生长,那份清澈的欢喜,以及大道至简的顿悟、清醒与震慑。
趣味快问快答
Q&A
1
Q:景炎学校坐落于中国老工业基地——株洲,请你用一段话,向外来的游客介绍一下株洲的火车头文化。
A:株洲火车头文化代表了一代又一代株洲人不断奋进,不断向前,永不言败的精神,又激励一代又一代株洲青少年们继续砥砺前行。
我们说株洲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是我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有着深深的火车头情结,火车头精神已凝练为株洲鲜明的城市精神。
2
Q:人们常常用对联来怀念先贤,歌颂他们的美德。请写出下列对联所赞美的人物。
A: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诸葛亮)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3
Q:下列成语典故都跟历史或古代传说故事有关,请写出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
A:卧薪尝胆(勾践) 四面楚歌(项羽) 完璧归赵(蔺相如) 指鹿为马(赵高)
4
Q:我国古代名家除了有名有字外,许多人还为自己取了雅号。请写出下面四位名人的别号。
A: 李清照(易安居士) 欧阳修(六一居士) 贺知章(四明狂客) 杜甫(少陵野老)
5
Q:根据唐宋诗词,猜出这几个“最”(例: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A: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倒霉的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文学社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真正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文学社会定期开展“好书分享会”活动。文学社各小组在阅读课时间进行好书交流活动,并推选出两本最优秀的书目交流,并将优秀书目制作成PPT。推荐的好书分布各个领域,如《平凡的世界》《围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书目。社员们一边聆听一边做笔记,讲到精彩处时,分享者会设置提问环节,同学们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如对余华的《活着》这本小说,就曾展开过精彩的辩论。读书一定要多思考,而好书分享就是促进孩子们阅读交流与思考的一个很好的活动。
寻找盟友:文学社联盟在湖南全省正在寻找新的伙伴。你所在的校园文学社想露面,想说说你们的故事,请跟我们联系。你一个电话,这版面就可能属于你。编辑部电话:0731—85015658。
文/刘金鹏(株洲景炎学校1717 班)
很多人喜欢晴天,但她喜欢雨天。
倒不是说她不喜欢阳光,可能只是成绩过于优秀而导致少有真心朋友,所以整天看起来闷闷不乐的。她自己心里也并不在意,她比其他同学成熟更多,所以也不怎么聊得来。
她总是在年级前五徘徊,是她自己班同学所不敢触及的高度。
她所住的城市,雨天比晴天还多,并且雨水特别喜欢在下午降临。
每逢放学下雨,总会有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一起走在雨中,伞下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伴随着雨声甚是好听。
她却不曾拥有过。在下午放学下雨时,她喜欢爬上教学楼最高层,趴在窗台上看雨。
“哗啦啦,哗啦啦”。眼前似是千万粒珠子疾驰而下,在她眼中停留均不过一秒。她也没有刻意去注意某一滴水珠,只是任凭这雨从她眼前路过。她知道这些都将过去,所以觉得没必要纠结于某一滴水珠。
她有时伸手去感受雨,虽然是冰凉,但却真实。相比之下她更不愿面对假惺惺的暖意。
她有时闭着眼睛去倾听雨的诉说,或悲,或哀,或怒,或平……她觉得雨是独特的,是有灵性的。太阳少一分含蓄,风少一分持久,雾少一分真实,雪少一分成熟。只有雨会代表她表达她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有时许久才睁开眼,不知是眼睛分泌的水分,还是泪水噙满了眼眶。
她有时还往自己住的地方看,在雨雾朦胧中她隐约看到了那栋从其他楼中突出来的她父亲的公司。她有两个屋子分别在本市重点初中、高中附近,她母亲已经为她规划好了人生路线。
但父母管她的时间不多,母亲在外地跑业务,父亲经营着本市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即使在父亲公司写作业,她也难得看到父亲。因此父母的声音更多来自于电话:“这次怎么又考了第三名?以你的水平明明可以拿第一!妈妈我已经很累了,再努把力让妈妈开心一下好吗?”她应了一声,心中默念:你为什么不问问我是怎么超过另外九百多人的?
她似乎不太喜欢回她的屋子,特别是下雨天,她更有了理由。除非她父亲安排的人找到了她。
她坐在父亲员工的车子里,凝视着窗外的小水珠,它们虽想留在上面,却仍会被风刮走,最后如大多数雨水一样,随着风走,从来没有哪滴水珠可以逆着风走。或是它没有生命吧,姑且当作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有这样的勇气。
她沉浸在雨水中,任凭这雨水洗去她内心的尘。她偏头一看,雨中隐约勾勒出一道熟悉的身影,从外面看,不知是车窗上的雨水,还是她脸颊滑过的泪珠……
写作缘由
有人可能会说我一个男生,怎么会从一个女生的角度去写一篇小说。虽然我还太年轻,不能很好地了解女生的角度,但我认为,以女性的视角去写这篇小说更能抒写心中的情绪,所以才塑造了文章中这样外刚内柔的“她”。
其实我写这样一篇小说,最初只是因为最近的学业压力过大,想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的某些情绪。这些情绪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抒发,我想到了鲁迅先生,他的小说大多都是深沉的,我便以这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教师点评
真实的文字最能打动人,金鹏的文字便是如此。小作者以新的角度入手,将自己所有的情感思想寄托于一个“她”身上,使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读者的心。不是英雄,也无关荣誉,那个内心深处孤独的“她”让人爱怜,让人感动,亦令人深思。语言平淡质朴,却又是那么的真实动人。
文/黎佳仪(株洲景炎学校1717 班)
他若不是疯狂得不顾利害,便是义愤填膺到不能自制;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
—— 林语堂《苏东坡传》
喜欢他的名字,东坡。一块小小的黄州土地,温和而敦实。也许某些人注定是要接受些磨炼方才洗去尘华,一块美玉也是在雕琢下散出光芒的。
他,苏东坡,就是一块美玉,你愈走近他,愈了解他,愈喜欢他,愈沉醉于他。穿越千年的漫长岁月,两颗温热的心在时空中毫无防备地相遇、碰撞。
他的形象透过页页资料而打磨得清晰。他可以孩子气地令人啼笑皆非,也可以用睿智的双眸洞悉过去与未来;他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大殿里讲笑,也可以坐在田埂上与老农闲聊。这些都是他——我们的苏东坡。
苏家的人似乎都有些任性,老苏天性谨严,禀赋颖异,性格古怪又自视清高,自然不是好相处的人。小苏生来恬静冷淡,稳健实际而冷静机敏,子由,便是他的字也要安静几分:由子去吧。
与父亲和弟弟不同,东坡倔强而疯狂,虽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东坡又是更加才气横溢,更领风骚。
你可见,一袭官衣来不及换下,腰间挂着酒袋,一步三摇地赏景。或独自躺于小舟,耗过大半日光景,或与一两位知己游湖喝酒,兴尽而归。茅舍的灶上,煨着一罐东坡肉,文火慢熬。他大快朵颐,一壶浊酒相伴。
苏轼这个人性情难以捉摸。熟悉他的人,惧怕他能将鬼说动的雄辩;仰慕他的人,留恋于他信手拈来的典故;厌恶他的人,可恶他无所畏惧心直口快。他笑嘲自己脾气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吃了一只苍蝇还难受,不吐不快。
“也许是出于文人的悲天悯人,抑或是对这个王朝的眷恋,他总是用湿润的双眼,打探人间冷暖。脱下长袍,换上布衫,无力改变什么,也无法改变什么。他只能拿起纸墨,将自己的情绪注于笔下,挥毫狂草。大概这便是苏词总是亲切的缘故了罢。
在某一刻,他不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不是庸妄官僚的仇敌,他是一个保民抗暴的勇士。
归根结底,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富有捷才,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他的词可以清新柔媚,如春日的黄鹂;也可以满腹牢骚,刚猛激烈,然顺乎天性,自然流露。
大概是因为本真吸引了我,他总是将何种后果,何等利害,置之身外,字字自心肺间淌出。他为什么不染?几十年的官场生活使他一天天变得沉稳。可是初心未变,熠熠闪光。清新、自然、工巧,有别于王安石的偶得佳句,东坡的每一首诗词都惊为天人。
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山水诗,荡气回肠爱情诗,有的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辛酸凄苦令人落泪。在经过那么多忧患拂逆,他的诗仍未因此变得尖酸刻薄,他是个难得一见的奇才。
写作缘由
时代是仓促的,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会成为历史,而精炼有深度的文字能够使人的心灵充实。忙碌浮躁的现代生活往往易使人迷失自我,忽略身边的美好,而我所能够做的,便是用自己笨拙的笔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行走于人间,一路获取感动。
写这篇文章最初是为尝试高考而作,写的过程则觉得是一种静心独立的思考,也是一次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关键是心灵是否充实。最后,形成琐碎的文字则是一种分享。
教师点评
阅读就像是一面镜子,执笔者是他人,但镜中你看到的却是自己。这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碰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小作者对东坡的那份敬仰与喜爱,爱他的痴、爱他的勇、爱他的才,但真正最重要的,是爱他的那一份真。没有千篇一律地去谈东坡的豁达,而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在人世间的东坡,可疯狂,可幽默,有担当,并且对生命充满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