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晶 田雨晴 河北经贸大学 刘全胜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诚信建设与志愿服务制度化”,并将志愿服务纳入了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的统一部署。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秩序的合理规划和满足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深层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推动作用。
大学生志愿保障体系是赋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护色,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广泛性、深度性。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悟价值观内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改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会更深层次的接触社会,会遇见被社会认可度不高,价值权益保障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而建立大学生志愿保障体系,就会解决这些问题,为高校志愿活动保驾护航。
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热情高涨,但自身对活动的参与缺乏系统的规划。再加之功利心的驱使,让一种被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转化成了评奖评优的筹码,是对志愿活动实际意义的偏离。
高校志愿活动社团,每学年初,志愿团队成员都要更新换代。志愿团队培训每年都要从头来过,使得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缺乏连续性,推进缺乏细致性、深度性。
志愿活动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一是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知识、技能、经验、心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岗前培训。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在追求社会效益时,忽视了服务主体--志愿者本身的积极性。三是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活动项目的效益、风险,以及对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综合评估,致使许多活动浮于形式。
一是缺乏社会公众对志愿者的权益认同与尊重。二是缺乏必要的权益保障。涉及志愿活动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和完善。三是志愿活动的效率对资金依赖强烈。高校志愿活动的创新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
目前高校志愿活动形式比较固定,基本主题思想明确,但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活动内容也不够新颖。甚至“为了搞活动而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核心。应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志愿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一是巧妙地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将志愿活动的成果宣传,营造榜样带动的氛围。二是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每一项活动的设计理念中去。三是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巧妙结合并建立在志愿活动基础上,实现课堂内外教育双赢。
(1)完善志愿者注册招募制度
强调申请志愿者的素养,明确先决条件即热爱志愿活动本身、认同志愿者价值且自愿加入志愿团队的大学生。建立审核考察登记注册一体化制度,完成选拔审核注册过程从优从简。
(2)建立志愿者培训机制
岗前培训要求涉及层面丰富,专业知识深入。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主线,历史文化、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沟通协作、心理健康、医疗急救等为辅。不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形式可有案例分析,场景再现,技术实操等。所有问题要时效性分析,避免为后期留隐患。
(3)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
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渠道表扬先进个体。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原则的长期激励运营机制,关注志愿者注册信息,为评奖评优提供数据实时更新。
(4)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要透明要具体要有核心竞争力。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从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时间量、主题类型数目、个人表现质量、服务效果等多维度入手,分等级奖励志愿者,肯定志愿者的积极性。
从活动自身来说,设计理念就要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活动主题要创新,符合时代潮流,活动形式要被社会公众所认可。从高校自身来说,将志愿精神与思政教育在课堂上结合,同时将志愿活动计入素质学分教育,加大志愿活动占社会实践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