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从瘀治

2019-03-19 10:23:40祁丽洁毋桂花
光明中医 2019年8期
关键词:鼻窍通窍鼻甲

祁丽洁 毋桂花

1 病名概述

“鼻窒”一名在中医学中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 其曰“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载:“鼻窒,窒,塞也”[1],《普济方》曰:“夫鼻塞气息不通者……窒塞既久,而息不能出入也”,这都概括指出了鼻窒的主要临床特点。通读历代各家之言,“鼻齆”一名指的是一种顽固性鼻病,临床特点主要是鼻塞,病程持久且伴有嗅觉减退为主,如《辞源》释义:“齆,鼻塞”,又如《外科证治全书》载:“齆鼻,鼻窍常塞,不闻香臭”。除此之外,《景岳全书》中:“或生息肉而堵塞气道者,谓之鼻齆”[2],这与现如今慢性肥厚性鼻炎如出一辙。经研究发展,“鼻窒”“鼻齆”“鼻聋”等病名都是对其的定义,不断地诠释完善并丰富了其临床症状表现。

2 中医发病机制

中医学关于“鼻窒”的病因病机叙述较详尽。古代研究主要包括心肺失调、肺经郁热或寒邪壅滞、阳明郁热、肺脾气虚等多种学说,形成了完整的发病学说体系。近现代,有关研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虚、瘀、热这三大论点。其中,“热”主要指肺经郁热,“虚”指“肺脾气虚”,而“瘀”较特殊,包括气虚血瘀、气滞血瘀2种。干氏进一步认为,这两种瘀类证型分别是慢性单纯性、肥厚性鼻炎的主要发病机制[3]。《医林绳墨》提出:“血腐其气,则血瘀积而不流”,这与干老所述“其发病病机是鼻甲留瘀所致”一说相符。瘀血内停,则鼻部血脉运行受阻;瘀阻清窍,则鼻塞、气息不通,严重者则嗅觉减退甚至不闻香臭;瘀滞黏膜,则鼻甲肥大、肿厚。

3 辨证论治

如《素问》中载: “但卧则上窍通利, 下窍鼻塞”。在临床中,多种原因都会导致血行不畅,留而成瘀。毋老师推崇干老思想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鼻炎多是由于急性鼻炎长期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而成。如心肺热日久不解,郁而化火,灼伤血液炼而为瘀,形成瘀热互结之证;肺气虚弱,卫阳失充,寒邪壅滞鼻窍,鼻甲长期充血,日久成瘀,形成寒凝血瘀之证;脾胃虚弱,气血鼓动无力,血运不畅,血脉壅滞涩而成瘀,形成气虚血瘀之证;血随气行,气滞于中,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之证。在其治病过程中,各种病因也常相互错杂为病。其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可以作为致病因素使病症更加严重。“久病必瘀”正符合慢性鼻炎的基本病机。

3.1 瘀热互结肺经郁热,熏灼鼻窍,郁滞于鼻腔黏膜,通气不利,则见鼻塞;郁热经久不解,入脉炼血成瘀,侧卧时瘀滞向下、清气上升,转侧变换,则见交替性鼻塞;郁热迫津液外泄,则见流涕;心主神明、主嗅,肺主气魄、主鼻,心肺神清气和则能闻之分香臭。若郁热充斥心肺,浊邪壅滞,则见嗅觉减退;郁热壅滞于鼻腔,则见鼻黏膜、鼻甲色暗红、肿胀;热扰清窍,则见头目不利;肺经宣肃失调,则可见咳嗽、咳黄痰;心经郁热,胸膈不利,则见胸中烦热;舌尖红有瘀点,苔黄,脉涩为痰瘀互结的征象。治法以清心宣肺、活血通窍为主,方用黄芩清肺饮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3.2 寒凝血瘀肺气虚弱,鼻窍失于温养,寒邪壅滞,则见鼻塞日久不愈;肺虚寒凝,正邪相争,寒胜则鼻塞重,正胜则鼻塞轻,由此鼻塞时轻时重;寒气停滞鼻腔,则见鼻黏膜肿厚、鼻甲肥大。若寒久血凝,则见鼻黏膜晦暗、无光泽;肺经宣发肃降无力,津液输布不调,则见咳嗽、咳白痰;肺主皮毛,卫外不固,不耐寒邪侵袭,则遇寒、遇冷症状加重;气虚寒凝,血行不畅,则见面色白;舌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弱无力为寒凝血瘀的征象。治法以温肺益气、散寒化瘀为主,方用温肺止流丹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3.3 气虚血瘀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导致痰湿内生,上壅鼻窍,则见鼻塞;按经络循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侧卧时清阳之气上升,痰湿浊气下降,鼻窍通畅,转侧时气机升降相反,则见鼻塞症状交替性发作;湿邪壅滞于鼻腔黏膜,阻塞鼻道,则见鼻通气不佳,甚至不闻香臭;脾虚不健,痰湿之邪日久不去,凝结于鼻窍,则见鼻甲肥肿。严重者,气血阻滞导致鼻黏膜暗红;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困于清窍,则见头昏、头重;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养,则见倦怠乏力;脾失健运,则见食少便溏;舌淡、边有齿痕、瘀点,苔薄白,脉缓或细涩为气虚血瘀的征象。治法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窍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3.4 气滞血瘀鼻部处于面部正中,为气血、经脉汇集之处。气血运行不畅,瘀滞鼻窍,则见鼻塞持续无缓解之时,局部检查见鼻甲暗红、硬实、肥厚;浊邪壅滞,阻塞脉络,则见鼻音重浊,严重时甚至嗅觉减退;蒙蔽清窍,则见头痛、耳闷;瘀血内停已久,或久病多瘀可见面色晦暗、黧黑等血瘀证候;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为气滞血瘀的征象。治法以行气活血为主,方用通窍活血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4 现代研究

慢性鼻炎分属2种不同类型。其中,单纯性鼻炎的病理表现主要为鼻腔黏膜深层血管的慢性扩张,血管、腺体周围发生细胞浸润,腺体功能活跃而分泌物增多。肥厚性鼻炎则不同,它主要以鼻黏膜甚至骨膜的肥厚增生为特点[4]。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静脉及淋巴管循环受阻,黏膜固有层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壁增厚,甚至导致动脉循环障碍、骨质增生[5]。研究表明,鼻黏膜中含有一氧化氮合酶(NOS),鼻部许多疾病也都会影响NOS的产生[6]。王东方等[7]做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血瘀型慢性鼻炎的鼻黏膜中NOS表达明显高于气虚型,这也与毋老师“鼻窒多瘀”的论点不谋而合。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有改善微血管循环并减少周围渗血、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微循环阻力、抗纤维组织增生[8]等多种作用,同时配合补气、清热等治法,辨证施治于慢性鼻炎患者,具有很大优势,获效显著。

5 病案举隅

谢某,男,38岁,2018年9月13日初诊。双侧鼻塞伴嗅觉减退5年余。5年前因感冒久于失治遗留鼻塞等病症,起初为单侧,后两侧交替、时轻时重,经中西医多种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未明显改善。期间鼻塞症状加重呈持续性并伴嗅觉减退,曾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症状改善不久后诸症如前。现症见:双侧鼻塞,鼻涕量多、色白不易擤出,嗅觉减退,偶有头昏、胀闷感,耳鸣,听力下降,纳可,眠差,二便调。查体:舌质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舌下脉络瘀紫,脉弦涩。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暗红,下鼻甲肿厚,触之硬实,呈桑椹状,中鼻道可见多量黏性分泌物。耳内镜检查:双耳外耳道通畅,鼓膜内陷,光锥消失。辨证:气滞血瘀型。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窍为主,方药以通窍活血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具体药物组成:桃仁12 g,红花12 g,牡丹皮12 g,赤芍10 g,川芎 12 g,苍耳子9 g,辛夷12 g,白芷10 g,薄荷(后下)9 g,石菖蒲20 g,路路通20 g,甘草3 g。7 剂,水煎服400 ml,日1剂,早晚分温服。2018年9月20日二诊,患者诉鼻塞、嗅觉减退症状较前缓解,耳鸣声响降低,无头昏、头胀,纳眠差,小便可,大便偏稀。舌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鼻内镜查双侧鼻黏膜充血、暗红,下鼻甲肥大。原方加当归10 g,陈皮12 g,白术15 g,石菖蒲、路路通减量各10 g,去甘草。7 剂,水煎服400 ml,日1剂,早晚分温服。2018年9月27日三诊,患者诉鼻塞症状明显缓解,嗅觉逐渐恢复,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脉弦细。鼻内镜查双侧鼻黏膜略红,下鼻甲稍大。上方去陈皮、白术,继服14 剂,水煎服400 ml,日 1 剂,早晚分温服。2018年10月11日四诊,诸症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查鼻内镜双侧鼻腔通畅,鼻黏膜淡红,鼻甲柔软。随访1个月未再发作。

按:患者起初因外邪侵袭,失治发为急性鼻炎,经久不愈,邪毒壅滞,则出现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邪气壅肺,津液停滞鼻窍,水液输布不畅,则鼻涕量多、不易擤出;气血运行不畅,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则头昏、闷胀感;浊邪阻滞脉络,蒙蔽清窍,则耳鸣、听力下降;舌质红,边有瘀点,苔白腻,舌下脉络瘀紫,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邪毒壅滞之征象。方药以桃仁、红花散瘀,牡丹皮、赤芍、川芎活血,血行通畅则瘀症自除,鼻窍通利则嗅觉得复;苍耳子、辛夷、白芷入肺经,既可宣通鼻窍又可抵制外邪反复侵袭;薄荷有清利头目的作用,起引经药之效;辅以石菖蒲、路路通增强化浊通窍之功,再佐甘草调和诸药。方药中选用通窍活血汤善治瘀阻头面诸症,苍耳子散又是宣通鼻窍基础方,二者合方加减使气血调和、脉络相通则鼻道通利。二诊时症状缓解,遂减少石菖蒲、路路通药量,同时患者出现纳差、便稀症状,考虑固护中土以陈皮、白术健脾益气;三诊时脾虚症状不显,辨证仍以气滞血瘀为主,去陈皮、白术健脾气药,余按原方继服巩固。四诊时诸症已除,机体已达气血调和之象。

毋老师认为,中医药治病讲求辨证论治,治病必求于本。“窒”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也是本病的证候特点,或热郁,或虚损,或寒凝,或气滞,这些因素只是瘀血形成的病因,所以主要还是以治“瘀”为主。故本病案以活血、化瘀、通窍贯穿始终,观其脉证、随症加减治之,收效甚好。

猜你喜欢
鼻窍通窍鼻甲
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鼻炎
益肺强身摩鼻窍
养生月刊(2022年6期)2022-11-25 11:37:36
过敏性鼻炎喝苍耳子红枣汤
通窍活血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通窍活血汤家兔体内移行成分川芎嗪的分析
中成药(2018年8期)2018-08-29 01:28:16
鼻舒通窍合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9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