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7家学术机构和政府间组织自2017年开启的柳叶刀2030倒计时项目最新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全球每人每年经历的热浪天数增加了1.4天,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2017年是前一年的3倍。
计划于2021年首航的“研究探险船”由挪威富豪资助建设,其长度达183 m,是大多数同类船只的两倍多,能耐受极地冰、恶劣天气并且在全球航行。
全球碳项目最新研究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碳排放二氧化碳可能增加2.7%,达到历史最高,这标志着在排放相对平稳期过后,连续第二个大幅度增加年。
美国加州受益于冬季全州充分的雨雪,3月宣布完全解除旱情。这是7年来该州首次宣布百分之百解除旱情。
2018年英国夏天热浪是正常情况的30倍,极端高温出现在7月27日,达到35.6 ℃,这一态势被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气候变化造成的。
法国气象局的统计表明,2018年该国平均温度较1981—2010年平均温度高出1.4 ℃,超过2012年的1.2 ℃和2011年的1.1 ℃,是法国有记录以来最热年。
2018年末成功升空的美国新一代GPS首颗卫星,其定位精度是当前系统的3倍,而抗干扰能力更是目前系统的8倍,卫星的研发机构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西班牙媒体在预测2019年将进一步发展的十大人道主义危机时,将气候变化列为第1位,指出如果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不发生改变,或将导致上亿人流离失所。
美国NASA宣布,2009年升空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因燃料停止运行,借助该望远镜,已经发现并证实了超过2680个太阳系外星球。
初步统计表明,至2018年底,我国大陆已建5万kW及以上水电站约640座,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约3.5亿kW,年发电量约1.2×104亿 kW·h,双双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Nature基于2015—2017年统计最新公布了中国自然指数,在地球和环境科学前50家机构中中国气象局位列第12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第10位)、中国地震局(第16位)、中国环境保护局(第35位)和国家海洋局(第40位)等榜上有名。
荷兰气象局学者用欧洲数千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欧洲积雪厚度的变化,发现自1951年以来以每10年12%的速率在减少,且自1980年代以来因温度上升和对降水的影响,积雪减少在加速。
一家独立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能源相关碳排放于2007年达到峰值,之后到2015年以年均1.6%的幅度下降。但自2016年以来下降放缓,2018年不降反升,增加了3.4%。
欧空局在一份文稿中阐述新观测带来新经济增长点,指出该机构在未来地球观测项目中每投入1欧元,欧美成员国GDP将增加3.8欧元,投入产出效率高达3.8倍。
澳大利亚学者利用大约70万张卫星图像,绘制了1984—2016年全球潮滩范围及变化,发现这一对防风暴、稳定海岸线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系统,在33年里减少了约16%。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