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有着3000多年的基础理论,由此也影响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區的音乐发展。这些地区有许多源自中国的本土乐器,时至今日仍在被演奏着。当然还有部分乐器并不完全是中国发明起源的,其中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乐器,通过传入中国,经过改革之后,又流向其他地区。
三味线
三味线,属于东方特有的弹拨乐器。中国乐器三弦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初是唱元曲时的主要伴奏乐器。元朝之后,它用于我国曲艺说唱艺术的伴奏,韵味十足。三味线就是中国的三弦传入日本逐渐演变而成的。早在1392年,三弦传入了琉球群岛,冲绳由此也多了一件富有特色的乐器,冲绳三弦的共鸣箱与中国三弦一样,琴面蒙蛇皮,有站立、坐姿、正坐(跪坐)等多种姿势演奏。演奏时,共鸣箱要放在右腿上,用拨子从上向下拨奏。冲绳三弦演奏的艺术形式非常广泛,比如传统音乐、乡村民谣或是流行音乐。
16世纪中期,冲绳三弦正式进入日本本土,改名为三味线。三味线在形制与演奏上与冲绳三弦有明显区别。琴颈更长,用紫檀、红木制作,共鸣箱从原来的椭圆形改成了四角形。演奏姿势为正坐(跪坐),将共鸣箱置放在右腿上,琴颈倾斜在左肩方向,不再用手和小拨子,而是改用大拨子拨奏或者挑奏,拨子的材质高级一些的用象牙、鳖甲或水牛角,普通的用黄杨木、栎树、塑料等。
三味线在日本的发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演奏的音乐体系庞杂,种类繁多,如有室内乐合奏、说唱木偶剧、流行音乐、民谣小调等,也可以根据琴颈粗杆、中杆、细杆的区分,演奏不同音乐形式。其中,有一种最具特色的津轻三味线,演奏方式很特别,用粗杆三味线用力拨动琴弦。它诞生在日本青森县津轻区,由民谣音乐发展而来。津轻三味线创始人仁太郎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从小过着流浪的艺人生活,也许这样的生活经历带给他更多的感悟与灵感,他的音乐风格并不压抑,而是热情、富有张力的。仁太郎在明治维新之后创办了仁太坊,主要传授失明的孩子弹奏一些简单的曲调,这些曲调为后来的音乐创作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仁太郎主张音乐应该有独立的创新精神,不能一味地模仿。 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三味线演奏传承者。如今,津轻三味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欢,并把它与摇滚、流行等音乐结合,演奏的风格更加丰富多元,已成为日本民间音乐中最具代表的传统乐器。
加杜尔卡
它是保加利亚的传统民间乐器,属民族提琴弦鸣乐器。琴体是梨子的形状,琴颈很短,没有品格。第一眼看见他的样子,你一定会认为它是弹拨乐器。其实它和许多弓弦乐器一样,是用乐弓摩擦琴弦而发音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小提琴、二胡。加杜尔卡有9根共鸣弦,3、4根旋律弦,因此演奏难度比较大,但它的音乐也更精彩丰富。演奏时,因为琴体很小,演奏者将琴直立放在腿上拉奏,有时也会在乐弓上栓几个小铃铛,来增加音乐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