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具的灵性之物

2019-03-14 07:42:03龚巨平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贾湖小猪遗址

龚巨平

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俗称的猪年。

猪,繁体作豬,以豕为形旁,者为声旁。在《说文解字》中,豕部的字均与猪有关。上古先人造字首推象形,甲骨文中“豕”字即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因此豕的本义是猪。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猪,有不同的称呼,豚指小猪,彘为大猪,宋代陆游有“丰年留客足鸡豚”之句。出生三个月的小猪称为豯,出生六个月的小猪称为豵。

不同的地方,对猪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如关中谓之彘,南楚谓之豨,上谷呼猪为。

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家”字即“豕”加宝盖头,意味着有豕才成家,同时也预示着猪已经由野生驯养为家猪,成为家庭财富的象征。

作为六畜之一,猪在很早的时候就进入人们的生活。考古研究表明,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即出现了驯化的家猪的遗骨。猪的驯化、饲养,使人们能够稳定获取肉食资源,从而增强人的体质,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史前时期的随葬和祭祀活动中,猪是重要的献祭物。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中,作为随葬品的家猪下颌骨,被赋予了特殊的宗教意义。大汶口文化中常见完整的猪骨架,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显然与某种祭祀仪式有关。在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的祭祀沟中,一次祭祀就用了300多头猪。

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规格也有所区别。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所谓太牢即牛、羊、豕三牲,少劳为羊、豕两牲。不管是太牢还是少牢,猪(豕)都是重要的祭牲。在今天一些家族的祭祖活动中,完整的豬头仍然是必备的供品。

正因为猪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用陶、石、玉等材料塑造的猪形象的艺术品。山东后李、北辛、大汶口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猪形陶塑,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陶猪及猪形陶钵。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了九件猪形陶罐,造型各异,大小不一,或眯眼憨笑,或翘嘴睁眼,或抿嘴拱鼻,生动逼真;罐口设在猪的背部,美观实用。

最著名的是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是猪与龙的合体,是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财富、权力的象征,今天已被作为华夏银行的标志而广为人知。

这些艺术品和生活用器,形神兼具。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当时家猪驯养的生动反映。

在汉代至六朝时期的墓葬中,常见玉质和石质握猪。西汉的握猪多为写实造型,采用圆雕和阴刻手法,圆润丰满,形象逼真。东汉至六朝时期,握猪采用“汉八刀”技法,形象写意。握猪成对出现,握于死者手中,寄意死者带着满满的财富,在另一个世界依然富足。

在古人的观念中,猪是神圣而伟大的。如豪杰之豪字,豕部首,取野猪勇猛之意,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又如敢字,甲骨文像手持猎叉迎击野猪的样子,表示胆魄非凡,勇敢进取。

更有以猪取地名或人名的,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先仨,号“彘子”,因其封地在“彘”;汉初阳夏侯陈豨的名字中,豨为小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本名刘彘,彘即大猪。

如今,作为十二生肖之末的亥猪,肥胖温顺、憨态可掬,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厚道老实、吉祥富贵,依然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它被赋予的富贵、吉祥、福气之意义,不仅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让它成为大家喜爱的灵性之物。

猜你喜欢
贾湖小猪遗址
从远古响起的笛声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贾湖骨笛的“七声”研究与东亚两河的音乐文明》(插图)
中国音乐学(2022年3期)2022-10-27 09:49:36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贾湖骨笛
知识窗(2018年6期)2018-06-26 07:11:58
可爱的小猪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猪家着火了
贾湖低处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大众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