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概念表征形式及其成员演变考察

2019-03-13 12:22:32马梅玉
殷都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汉语及物动词介词

马梅玉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一次完整的位移时间,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可分为“起点”“路径”“终点”三个阶段,图示如下:

A段(○→)表示离开起点,上古汉语常用动词“去”表达,现代汉语常用“离开”表达;B段(→)表示趋向终点的路径,上古汉语常用“往”表达,现代汉语常用“往……去”格式表达;C(→●)表示到达终点,上古汉语常用“至、之、适”等词表达,现代汉语常用“到、到达、抵达”表达。

朱德熙先生曾说:“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1](P80)因此,在研究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时就有了两种切入点:第一,从语法意义出发,在语义成分恒定的情况下,看能用哪些形式表达;第二,从语法形式出发,在语法形式恒定的情况下,看能表达什么样的语义。[2](P1)图1中B段也就是“往……前进/运行”概念在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我们将“往……前进/运行”称为“去往”概念,在语义概念固定情况下,考察趋向路径“去往”概念域成员演变情况,并探讨历时演变的特点与动因。

一、上古汉语“去往”概念域共时描写

上古汉语“去往”概念的表达主要通过单音节动词来实现,主要有“往”“之”“适”“徂”“如”等词。

(一)上古汉语趋向路径“去往”概念域成员

1.主导词:往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孟子·滕文公下》)

(3)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万章上》)

例(1)中“往”单用,后面无宾语。例(2)中宾语“女家”用及物动词“如”引入(1)例(2)中“往”“如”均为位移动词,二者连用时“往”重在表位移趋向,即“往……前进”义,“如”重在表位移到达,即“到达”义。,例(3)中由介词“于”将宾语引入。

2.非主导词:如、适、之、徂

如,《说文·女部》:“如,从随也。”段玉裁注:“从随即随从也。……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伸也。”《尔雅·释诂上》:“如,往也。” 适,《说文·辵部》:“适,之也。……适,宋鲁语。”《方言》卷一:“适,往也。宋、鲁语也。”《尔雅·释诂上》:“适,往也。”邢昺疏:“谓造于彼也。”郝懿行疏:“适者,之也;之者,适也。亦互训其义,又皆为往也。” 之,《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按:卜辞从止,从一,人所之也。《尔雅·释诂》:‘之,往也。’当为‘之’之初谊。”《小尔雅·广诂》:“之,适也。”《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徂,《说文·辵部》:“往也。”《尔雅·释诂上》:“徂,往也。”《方言》卷一:“徂,往也。徂,齐语也。”各举1例如下:

(4)文公如齐,惠公如秦。(《左传·成公十三年》)

(5)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6)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7)自河徂亳。(《尚书·说命下》)

“如”“适”“之”“徂”在上古汉语中均可表“去往”概念(2)上古汉语中,“如”“适”“之”既可表示位移动作的趋向路径,即图1中的B段,也可表示位移运动的终到,即图1中C段。方文一(2000)曾论及这个问题,如果语句表达“将来完成式”时,“如、适、之”因为动作尚未发生,带有指示性、方向性,此时“如、适、之”近似“往”一类的“自发动言之”的动词。如果语句表达完成式,则“如、适、之”近似“至”一类的“自所到言之”的动词。胡敕瑞(2006)也谈及此问题。[3],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其中“适”“徂”带有地域色彩。

(二)上古汉语趋向路径“去往”概念域成员特点

我们选取上古汉语11部文献,考察“去往”概念域成员的出现频次,结果如下:

表1 “去往”概念域成员在上古11部典籍中的出现频次

上古汉语“去往”概念域成员呈现出如下特点:

从使用均衡性与稳定性上看,“往”是上古时期的主导词,其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成员。“之”的稳定性与均衡性仅次于“往”,使用频率也较高。“如”“适”出现的频次虽高,但主要集中在《左传》和《史记》中,使用的均衡性较差。“徂”使用频率较低。

从语义上看,“往”的义域最宽,语义宽泛,因此其使用范围最广。“适”“徂”带有地域色彩,“适”主要出现在《诗经》《左传》《史记》中,“徂”主要见于《诗经》。

从语法特征上看,除“往”外,其它5个成员均可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先秦时期“往”带宾语的用例十分罕见,目前仅发现2例,如:

(8)厥若彝及抚事如予,惟以周工往新邑。(《尚书·洛诰》)

(9)子良曰:“先得公,陈鲍焉往?”(《左传·昭公十年》)

例(9)中“往”带一般处所名词作宾语,例(10)中疑问代词“焉”作“往”的宾语。

二、中古汉语“去往”概念域成员共时描写

中古汉语时期“去往”概念域主要有“往”“去”2个成员,“去往”概念的表达主要通过单音节动词表征形式。“去往”概念域较为显著的变化是旧成员的退出、新成员的加入,以及成员句法功能的变化。

第一,中古汉语时期“去往”概念域旧成员的退出、新成员的加入。上古汉语“去往”概念域成员“之”“如”“适”基本已退出该概念域(见表2)。由表2可见,“之”“如”“适”在中古时期使用频次逐渐减少,几近消失。中古时期“去往”概念域产生了新成员,即:去。东汉之前,“去”主要表“离开”义,东汉之后,“去”逐渐由表“离开”义发展出“去往”义。

表2 “之”“如”“适”在上古、中古典籍中出现频次对比

有关“去”之“往”义的产生有许多看法,此前有祝敏彻、尚春生[4]、杨克定[5]、王国栓[6]、徐丹[7]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胡敕瑞对前人研究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去”之“往”义是同化与类推所致。[8]由于认定标准不同,对“去”之“往”义的产生时间也众说纷纭,有先秦说(陈年福)[9],两汉说(杨克定)[5],南北朝说(见《汉语大词典》),唐五代说(祝敏彻、尚春生[3],王国栓[6]),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去”之“往”义产生于东汉时期,如“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引自胡敕瑞2006)我们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9部文献中“往”与“去”的使用频次,结果如下:

表3 魏晋南北朝时期“往”“去”的出现频次

可见“往”仍然是“去往”概念域的主导词。

第二,“往”的语法功能有了较大发展,最显著的变化是“往”用作及物动词的频次增加,如:

(10)汝径往门前,伺无人时,取一瓦子。(《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11)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抱朴子·登涉》)

(12)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还来家中,啼哭懊恼。(《百喻经·雇倩瓦师喻》)

(13)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刘许,过事便还。(《世说新语·方正》)

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往+处所宾语”用于连动式的用例,如:

(14)期日促,乃往庙陈请:“母老,子弱,情事过切……”(《搜神记》卷五)

(15)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世说新语·文学》)

(16)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绝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世说新语·文学》)

(17)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世说新语·方正》)

例(14)-(17)中“往+处所宾语”均用做连动式前项。这两方面变化反映出“往”的语法功能逐渐完善。“往”语法功能的完善是由于概念域词汇系统其他成员功能的变化而造成的,东汉时期,“之”几乎不用作“往适类”动词,“如”“适”等用例也逐渐减少,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如”“适”的用例更少,尤其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如”几乎仅用于“如厕”这一语境中。这一情况导致“往”的语法功能得到了发展。与上一时期相比,“往”用作及物动词的频次高于其用作不及物动词的频次,试看下表:

表4 “往”用作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频次对比表

上表显示上古汉语时期,“往”用作及物动词的用例罕见,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往”用作不及物动词的用例大量减少,《百喻经》中“往”用作不及物动词与用作及物动词的比例为1:4。

三、近代汉语“去往”概念域成员共时描写

近代汉语“去往”概念域最显著的变化是单音节动词表征形式主导词的替换:“去”对“往”的替换。下表为“往”“去”在唐宋时期的出现频次:

表5 唐宋时期“往”“去”表“往”义频次

在《六祖坛经》中,“去”的“往”义使用频次已远远高于“往”,至此,“去”已基本替代“往”成为“去往”概念单音节表征形式的主导词。唐宋时期“去”除了数量迅速增加外,语法功能上也有一定发展,唐宋时期,“去”可直接带宾语,还可用于连动式中,如:

(18)僧云:“秀才去何处?”对曰:“救选官去。”(《祖堂集》卷4)

(19)我去彼国行化,有菩萨不?(《祖堂集》卷2)

(20)沙弥便去唤赵州,赵州回头,沙弥便问:“和尚与摩道意作摩生?”(《祖堂集》卷6)

例(18)中“去”直接带宾语“何处”,例(19)(20)中“去”用于连动式前项动词,其中例(19)中“去”带宾语,例(20)中“去”不带宾语。

这一时期,“去往”的另一显著变化是产生了新的表征形式,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往……前进”概念主要以单音动词为主要表征形式,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往介词+NP处所+VP”状中短语形式。“往”在唐五代时期产生介词用法,如“舜子是孝顺之男,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变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敦煌变文集·舜子变文》)此后用例逐渐增多,到元明清时期“往”用作动词的频次逐渐降低,可看表6统计结果:

表6 “往”用作动词与介词频次对比表

“往”语法化为介词后,“往”[+运行]语义特征消失,这一变化导致“往……前行”概念表达产生了新形式:“往介词+NP处所+VP”,其中V含[+运行]语义特征。如:

(21)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车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例(21)中,“往西行”表达的即为“往……前行”概念,“往”表达“前往趋向”义,“行”表达“前行”概念。“往”的这一变化,为唐宋时期“去”用作“往适”词提供了必然条件,使得“去”的使用频次迅速增加。近代汉语时期,介词“往”还可与“去”配合构成状中短语表“去往”概念,如:

(22)他家大娘子两日前已自往娘家去了,小娘子如何不见?免不得声张起来。(《错斩崔宁》)

(23)绘等答:“在扬州,来时却往镇江去,不见得有多少军马。”(《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三)

例(22)、(23)中“往”的[+运行]语义特征消失,后面的“去”承担[+运行]语义特征,“往+处所宾语”与“去”构成状中结构表“去往”概念。

四、“去往”概念域成员演变特点

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去往”概念域表征形式及其构成成员的演变可列为如下简表:

汉语时期表征形式构成成员上古汉语单音节动词往、之、适、如、徂中古汉语单音节动词往、去近代汉语单音节动词去、往状中结构往介词+NP处所+VP(V为位移动词)

上表显示,“去往”概念既有表征形式的变化,也有构成成员的演变。上古和中古时期,“往……运行”概念主要通过单音节动词表达,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往介词+NP处所+VP(V为位移动词)”表征形式。构成成员的演变中,既有新成员的加入,也有旧成员的退出。中古时期“去”加入“去往”概念域,“之”“适”“徂”退出“去往”概念域。

从整个演变过程看,“去往”概念域表征形式及其成员的演变呈现出稳定性与渐变性特点。索绪尔曾说:“在任何时代,哪怕追溯到最古的时代,语言看来都是前一时代的遗产。”“事实上任何社会,现在或过去,都只知道语言是从前代继承来的产物而照样加以接受。”[10](P101)索绪尔此番话说明了语言符号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稳定性。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每一时期都有从上一时期留存下来的成员,这是语言稳定性特点的表现,近代汉语“去往”概念域的现状是从上古时期逐渐演变而来的,其演变经历的时间较长,这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从演变模式上看,其演变存在衍生、消减、存续、更替四种模式。在表达某一概念时有新词产生的模式即为“衍生式”,“去往”概念域成员“去”的产生即是“衍生式”的最好体现。消减式,是指某个概念域中原来有多个常用词成员表达同一概念,而且这些成员没有明显的新旧之分,即成员的产生时代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别,后来的一些成员消失了(一个或几个成员保留下来),这些消失的成员也不需要别的成员来替代。[11]如上古时期“去往”概念域成员有“往”“之”“适”“徂”“如”5个成员,中古汉语时期“适”“之”“如”退出该概念域。词的存续,是指某个概念域中的有些常用词成员,从上古或者从其产生之初一直沿用到现代。[11]如“往”自先秦时期就是“去往”概念域核心词,一直沿用至近代汉语。除了衍生、消减、存续外,“去往”概念域成员历时演变还存在更替模式,如元明清时期“去”替换了“往”的动词用法。“去往”概念域成员的演变模式的多样性体现了汉语常用词历史演变过程的纷繁复杂性。

五、“去往”概念域成员演变原因

(一)汉语由综合性语言到分析性语言类型转变的影响

有关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类型转变已有多位学者论及,如蒋绍愚(1989)、杨荣祥(2003)等。蒋绍愚指出:“汉语词汇从古到今有一种从‘综合’到‘分析’的趋势,这种趋势影响到语法的变化。所谓从‘综合’到‘分析’,指的是同一语义,在上古汉语中是用一个词来表达的,后来变成或是用两个词构成词组,或是分成两个词来表达。”[12](P232)杨荣祥更进一步指出:“所谓综合性,是从后代的语言看,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句法结构表示的内容,古代用一个词(一个概念)表示;所谓分析性,是古代由一个词(一个概念)表示的意义,后代用两个词(两个概念)构成一个句法结构来表示。简单地说,综合性向分析性发展,就是将一个词(一个概念)表示的意义分析为用一个句法结构来表示。”[13]“去往”概念在上古和中古汉语时期用单个动词即可表达,到近代汉语时期则产生了状中结构的表征形式,这一变化恰好验证了汉语由综合向分析的演变。

(二)词汇系统的影响

词汇系统的各成员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如“往”在上古汉语时期主要用作不及物动词,“之”“如”“适”主要用作及物动词。在词汇演变过程中,“适”由于其地域色彩未能进入通语,“之”“如”其他义位在其义项中处于强势地位,这导致“之”“如”的“往”义萎缩,逐渐退出“去往”概念域。上古时期及物动词的“去往”概念域成员逐渐退出该概念域,因此“往”逐渐产生及物动词用法,进而取代了“之”“如”“适”的语法功能。东汉以后“去”产生,其入句功能较强,既能用作及物动词,又能用作不及物动词,逐渐替代了“往”的语法功能,“往”进而衍生出介词用法,其动词用法逐渐消亡。“去往”概念域词汇成员的动态演变过程说明了概念域任何一个词发生语法功能上的变化都会引发概念域其他成员功能上的变化。

猜你喜欢
古汉语及物动词介词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介词和介词短语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介词不能这样用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1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语文知识(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1
Swagger:气场压人
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
happen“发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