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 锫
从原始人类的游戏和早期宗教的巫术礼仪开始,音乐艺术的发展与各类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记谱法规范了音乐的传承,冶金和制造技术推动了乐器的改良。在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互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的录音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改变了音乐延续了几千年的“在场”欣赏历史,使“离场”的音乐形式成为现实,并逐渐成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改变了音乐和大众之间的关系,还使录音成为一种艺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技术发展如何推动录音艺术的形成。本文将以音乐录音为研究对象,从生产者的视角梳理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对不同时期关键技术变革的探究,揭示录音艺术演进的技术动因,并对未来技术环境下录音艺术的发展予以展望。
录音艺术是现代科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艺术形式,它在作品和表演的基础上,以录制的声音为材料,以声音科技为工具,以重放形式为对象。无论在何种意义上探讨录音艺术的相关问题,都无法回避对技术的历史考察。很多学者以本体的技术变迁为依据,将技术发展划分为“声学录音、电气录音、长时录音与磁带录音、多声道录音、数字录音”①。这种划分源于单纯的技术史研究,它有界限清晰、时间节点明确的优点,但却无法体现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互动,更无法折射出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了探讨本文提出的问题,文章将从录音制作的视角出发,把录音技术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机械刻录时期、编辑制作时期和数字创作时期,依照此脉络探讨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机械刻录时期指的是从1877年爱迪生发明圆筒留声机到1940年代末这一阶段。在这70年左右的时间里,技术发展着眼于提高录音和重放的质量,录音工作是对拾取的音乐信号进行直接记录,录制者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
编辑制作时期始于1940年代末终于1980年代初。这一时期磁带录音机被普遍应用到录音工作中。录音的工艺变革是先将音乐信号录制到磁带,然后基于磁带对音乐进行编辑处理,录制者个性化和风格化的主观审美因素开始渗透于录音作品。
1980年代初至今是录音技术发展的数字创作时期。这一阶段诞生了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乐器数字接口)标准,数字音频技术开始全面应用于音乐录音。电子乐器和数字音频技术使音乐录音的工作更富创造性。
上述历史分期以技术的普遍应用而不是关键艺术的首次出现为依据。因为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其应用多属于先锋观念的探索,不能作为某种艺术形式演进的标志。例如,早在模拟时代,电子乐器就被探索和尝试进行音乐创作,并在特定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但它真正成为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是在MIDI标准出现之后。此外,技术具有连续性。新技术具有变革的力量,旧技术也有可能持续产生影响。例如,编辑制作时期内出现的剪辑和多轨录音技术不断发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音乐录音领域。因此,上述对录音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具有相互重叠和相互渗透的特点,这种划分方法有利于将客观技术与主观创作结合在一起,并以此为纽带探讨技术发展与艺术演进之间的关系。
在录音技术发展的机械刻录时期,爱迪生发明的圆筒留声机首次记录和重放了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柏林纳(Emil Berliner)发明的唱片留声机被确立为音乐传播的新媒介。电声技术被应用于唱片刻录后,提高了唱片的音响效果,也孕育了录音艺术。
19世纪末,爱迪生利用安装在拾音喇叭底部的振膜和钢针,将空气中传播的声能转化为机械能,把声音刻录在附有锡箔的金属圆筒上,不断变换的声音被“凝固”为高低错落的沟槽。1886年,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改造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用涂有蜡层的纸筒代替了锡箔金属圆筒,将刻录的钢针改进为宝石唱针。1887年,爱迪生借鉴贝尔的经验,对他的留声机进行了升级,使用电机和发条装置提高了留声机的稳定性。1887年,德国人柏林纳发明了唱片留声机,能将声波刻录在圆盘的平面上,把圆筒录音的纵向刻录革新为横向刻录,最终却淘汰了圆筒留声机,并确立为音乐传播的载体。
媒介环境学者认为,媒介(技术)的结构界定了信息的性质。媒介并非中立的管道,其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决定了什么信息会被编码和传输②。录音技术的本质是记录和重放随时间运动变化的声音形式,它所“编码”和“传输”的形式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而不是语言的核心内容。爱迪生唱片留声机的失败就是因为他没有把握住留声机的本质。在《爱迪生的新音乐梦想》中他提到,“我仍将向世界呈现这样一台留声机,……我所记录的声音比人们在剧院中所听到的更好”。③显然他将留声机的核心放在音响质量上,而忽略了它承载音乐的属性。柏林纳的成功在于:一方面,他致力于改进留声机的性能。另一方面,他注重音乐内容的生产。他推出的大量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都深受欢迎,也最终证实了他对唱片本质的定位。
在机械刻录时代的后期,传声器和放大器等电子器件开始普遍应用于音乐录音,极大改善了录音技术系统的频响和动态范围,同时也使录音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偏移。采用声学方式录音时,录音用的喇叭号筒没有调节能力,艺术家表演都是以喇叭号筒为核心,录制者通过调整艺术家的表演位置控制录音效果。采用传声器拾音以后,艺术家摆脱了喇叭号筒的束缚,音乐录音主要通过调整传声器的设置,调整不同传声器之间的比例达到期望的效果。这种偏移意味着录制者有更多机会调整拾取的音乐信号,根据主观的审美经验决定最终的音乐形式。不过,在录音技术发展的机械刻录时期,传声器拾取的信号经过调整后直接用于记录,整个录音工作一次性完成,音乐录音只能非常有限地影响到最终作品,录音艺术仍处于萌芽阶段。
编辑制作时期的关键技术是磁带录音机,它改变了音乐录音的生产工艺。剪辑技术重构了艺术家演奏的“音乐时间”,立体声和多轨录音技术则将这种重构从时间维度拓展到时空的范畴,技术推动录音艺术开始发展。
磁带录音机技术利用了法国科学家阿拉戈(Francois Arago)和吕萨克(Gay lussac)发现的电磁原理。1898年,丹麦科学家伐德玛·波尔生(Valdemar Poulsen)利用电磁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后来的磁性录音技术都是以附有氧化铁粒子的基带为介质。④早期最著名的磁带录音机是德国AEG和法本(I.G.Farben)联合研制的马尼托风(Magnetohpon)录音机。二战期间,德国的广播电台用马尼托风播放希特勒的演讲,出色的音质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各国研制和模仿马尼托风,磁带录音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促使这项技术应用到音乐录音中来。
本质上,磁带和唱片都是声能转换为其它能量形式后的存储媒介。唱片采用了相对较硬的材料,声音转换为机械能后被刻录在唱片表面,并以中心孔为圆心呈螺旋式延伸分布。磁带采用轻薄、柔软和具有韧性的塑料基带,声音信号沿磁带运行的方向记录。线性记录方式把声音的时间性转换为磁带的运行过程,用磁带长度体现声音段落,记录材料和记录方式的转变为声音信号的编辑制作创造了条件。早期发行的唱片都是3—5分钟,技术条件决定了艺术家要在3-5分钟内连续演奏或演唱,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后来的LP密纹唱片单面时间达到25分钟,连续刻录而不出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磁带录音机应用于录音后,音乐信号首先被录制在磁带上。为了避免音乐家长时间演奏或演唱,录音时可以将音乐划分为若干段落分别录制。对于不满意的段落可以反复进行录音,直到获得满意的效果。技术使人们具有了把握“音乐时间”的能力,它减轻了艺术家的压力,也使录音工作的重心进一步向录制者偏移。利用录制的素材和磁带剪辑技术,录制者需要把音乐家的演奏或演唱重构为完整的音乐形式。
1957年,美国的韦斯特莱克斯(Westrex)公司试制的45/45制式立体声唱片被确立为统一的国际标准,⑤双声道立体声技术开始普遍应用于音乐录音。双声道立体声技术解决了音乐录音不能体现乐队宽度的问题,能在听众前方60°的范围内对各件乐器进行声像定位,由此音乐录音从单纯的时间维度拓展到了时空维度,音乐重放也更加接近于现场欣赏的状况。1960年代,甲壳虫乐队的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开始尝试多轨音乐录音工艺,随后,这种录音工艺逐渐成为很多类型音乐的生产方式。多轨录音技术能将相同空间,或是不同空间内演奏的音乐分别录制到不同声轨,并能对每个声轨上的乐器乃至任意段落的声音进行处理,最后再合成为乐队演奏的整体效果。
编辑制作时期的录音技术改变了音乐信号被直接刻录成最终节目形式的状况。基于艺术家的表演和编辑制作技术,音乐录音实现了对“音乐时空”的重构和对不同乐器的单独处理,推动了录音艺术发展阶段。
进入数字创作时期,数字技术基本代替了原有的模拟技术。电子乐器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元素,环绕声技术拓展了音乐的表现空间。技术不仅提高了对声音信号的处理深度,也加强了对音乐形式的建构能力。
电子乐器依靠电流震荡发出声音,相比物体振动发声的传统乐器,它能提供更为丰富的音色。乐器上配备的各种调整和编辑功能,则使它的声音更加变幻多样。电子乐器的发展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元素,开拓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出现了电子乐器配器的纯电子音乐,还产生了电子乐器和传统乐器相结合的音乐创作方式。但是,缺少了复杂的振动和琴体共鸣,没有了厅堂的反射和渲染,电子乐器呈现出声音呆板和表现力弱的问题。此外,还有不同乐器之间的融合问题,包括不同电子乐器之间的融合,以及电子乐器和传统声学乐器之间的融合。有些类型的电子音乐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没有类似于传统音乐的音响风格和传统习惯,空间设定和声部平衡都需要根据乐曲的内容来确定。电子音乐用计算机代替了音乐家的现场演绎。事实上,计算机只是机械地承担了些节奏和力度等方面的工作,更多有关音乐性的处理被分配到后期制作,音乐形式的建构在录音过程中完成,最终的作品也是录制者运用技术手段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的结果。
目前,数字声频技术已经全面应用于音乐录音领域,它的技术核心是把时间和幅度上连续的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离散信号,并通过编码将其转换为“0”和“1”的二进制编码。相比有无限状态的模拟声音信号,二进制编码的信号只有两种状态,这提高了人们对它的控制能力和传输能力。新世纪前后,数字声频技术发展集中体现在了音频工作站,它基于计算机综合了声音存储和编辑等多种功能,改进了音乐录音的生产工艺,提升了录音艺术的创作能力。利用屏幕实时显示的波形和频谱,音乐录音从以听觉为主发展为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在主观感性的听觉中增加了客观理性的分析。通过软件搭建的虚拟制作系统,令录音过程不再受物理端口的限制,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效果处理成为可能。虽然,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导致艺术的成功,但运用技术已经成为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多声道环绕声应用于音乐录音后,音乐重放从听众前方60°的范围扩大到360°的区域。增加的反射和混响等信息不仅改善了音乐的空间感,更提升了录音艺术的创作空间。
在录音技术发展的数字创作时期,音乐录音更多参与到作品的演绎中,音乐中的声音素材更加丰富,音乐表达的结构形式更加复杂。技术推动录音艺术进入到开拓阶段,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传统音乐的演奏和电子音乐的幻想正在构筑起音乐艺术的新现实。
从以记录语言信息为主要目的的圆筒留声机开始,到以数字音频工作站为核心的虚拟制作系统,录音技术经历了机械刻录、编辑制作和数字创作的发展阶段。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技术发展在录音艺术的演进中影响重大。在技术发展的机械刻录时期,记录是录音艺术的主要方式,有限的创作空间孕育了录音艺术的萌芽;到了技术发展的编辑制作时期,制作成为录音艺术的主导理念,在对“音乐时空”的重构中录音艺术开始发展;而到技术发展的数字创作时期,创作逐渐成为录音艺术的核心思想,从音乐的构成要素到音乐的情感结构,录音艺术用传统乐器和电子声音构筑起音乐艺术的新现实。
未来,随着声音科技的发展,技术对声音的复制能力,对声音的创造能力,以及声音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在作品、表演和录音形成的有机体中,录音艺术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表达音乐情感,创造音乐现实。在计算机和VR等技术的推动下,录音艺术还将从听觉领域进入到虚拟现实的创作中。
注释:
① 何晓兵:《论留声机与唱片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二)》,《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
② [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③ 转引自[美]科尔曼:《声音的再现》,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6页。
④ 周荣昌:《国外录音机发展概况》,《电子技术》,1978年第4期。
⑤ 钱祥:《唱片、唱机国外动态及发展趋势概述》,《电声技术》,198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