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性互动视阈下新媒体用户的主体性建构*

2019-02-20 15:28:36包圆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建构

■ 包圆圆

新媒体凭借其简单、便捷、低成本、易获取等优势得以迅速普及扩散,人们借助这些新型传播形态实现了自我赋权,话语权不再只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人们开始能够并乐于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单向度的人逐渐培养和增强了自我意识,批判性思维也日益凸显,人们开始影响甚至试图主导自我的主体性建构。

一、新媒体与本质性互动

1.新媒体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由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1967年提出,随后逐步获得广泛使用和认可,并成为社会各界最为热门的话题和研究领域之一。之后,丹·吉尔摩为新媒体概念加入了技术的要素,认为新媒体是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当前的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的媒体①。新媒体具有以往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延展性以及融合性等一些新特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新媒体,逐渐超出了传统媒体的概念范畴,成为融合了各种传播形态的新型传播形式,在融合以往传统媒体功能的同时,实现了传播的交互性,使得以往的传播受众也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蒋宏等认为,从内涵来看,新媒体主要是指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中逐渐形成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传播媒介,这种媒体在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以及传播途径方面都远远优于传统媒体;从其外延来看,新媒体则主要是指互联网、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电子计算机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等②。匡文波强调,新媒体严谨的表述应该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③。

学者们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之后可以发现,在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中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大都强调了新媒体是基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创新变革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形态。由此,本文认为,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传收终端作为媒介和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的新型传播媒介。以下研究也将在该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展开论述。

2.本质性互动

互动是传播得以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进行传播效果考察时往往是首要关注对象。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多媒体即是本质上互动的媒体,本质性互动是新旧媒体的分界线。王晓红在探究电视传播的互动性时,提出本质性互动即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这种互动包含了行动者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参与,本质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其具有人际互动的特征,观众作为媒介的使用者,应该双向对等地参与到交互过程中。④然而在广播、电视等流行的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限于所处传播地位、掌握媒介资源等,媒体与受众之间虽然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迈进,但是依旧表现为有限性的互动。⑤唐纳德·霍顿和理查德·沃尔在阐述电视屏幕角色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时,提出了“类社交互动”的概念。这种互动表现为表面性的互动,是真实人际互动的模仿,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从而只能作为一种“类人际互动”存在。由于受到传播介质的限制,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互动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呈现出“类人际互动”的特征,其试图通过其他相关媒介实现反馈、交流,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直至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才逐渐改变这一现象。⑥随着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迭代升级,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借助新媒体的突出优势,新媒体用户依托新技术实现了自我赋权,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被调动并得以有效发挥,通过新媒体等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逐渐接近于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各传播主体间的互动也愈发接近直至实现了本质性互动,人们对本质性互动的认识也随之更加深入。⑦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角色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传者与受众的角色逐渐被解构,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始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化身为用户,其角色较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1.作为信息的接收者

社交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要维持和发挥好这一属性的重要功能,人就需要从外界接收信息。自人类出现以来这种现象就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在现代传播技术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接收信息,传统媒体时代则主要依托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来获取信息,新媒体环境下,虽然传播手段有所更新升级,但是其承担信息传播的本质功能没有发生变化,用户作为信息接收者的角色也并未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用户依旧是信息接收者,但是其在信息接收的范围、自主选择性、信息接收场景、信息接收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信息接收者的用户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用户开始逐渐从媒介的附属地位切换到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大体量的信息内容也给作为接收者的用户带来了一定挑战,用户的注意力日益成为各方传播主体争夺的稀缺资源,在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可能性提高的同时,其获取信息的成本也有所增加。

2.作为信息的生产者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依托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低门槛、便捷性等优势能够快速有效地接入互联网,并能够自由地发表观点言论,新媒体用户成为互联网空间中海量信息的主要贡献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占所有上网人群的 98.6%。⑧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尤其是手机上网用户的增长,加之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类信息内容的生产门槛不断降低,新媒体用户信息内容生产者的身份愈发凸显。新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图文、音视频等各类信息内容,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外界所传播的信息,开始借助便捷的新媒体应用生产信息,表达观点或情绪,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话语权逐渐下放到用户手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限于媒介素养、专业性的参差不齐,用户所生产的信息往往也包含大量低质内容,在丰富信息种类的同时,也给当下的信息生态带来一定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3.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技术赋权使得用户能够顺利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传播信息自然也成为用户的权利之一。从传播形式来看,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用户使用一种或者同时使用多种传播方式对外传播信息;从传播渠道来看,互联网中众多新媒体平台为用户传播信息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近年来各大互联网公司为争夺用户积极发力,自媒体平台的建设更是拓宽了用户传播信息时的选择余地;从传播类型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信息传播几乎涵盖了各种类型,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用户只需要在发布信息前确定好传播对象即可,相应的,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影响也有所不同;从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来看,用户可以选择实时直播,也可以选择提前编辑好信息在特定时间传播。因此,整体来看,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用户,其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按照自己设定的形式场景等进行信息传播。

三、新媒体用户的本质性互动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升级,技术服务于人的理念在信息传播领域更加凸显,新媒体手段让用户接近或完全实现本质性互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在借新媒体之力加快推进媒体融合,从而努力实现本质上的互动。具体来说,新媒体用户的本质性互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互动的日常性

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频次及场景来看,新媒体用户在实现本质性互动时表现出常态化的特征。借助新媒体手段,用户可以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互动成为在新媒体所搭建的场域中人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用户通过新媒体渠道接收信息,与此同时,可以像日常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一样与信息传播主体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此时的新媒体已然成为人的延伸。尤其是近年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MR等前沿技术开始逐渐应用到新媒体传播领域,用户在互动过程中的“在场感”不断得到强化,新媒体打造的网络场景同现实社会的重合度越来越高,甚至能够完全地再现真实,成为一种超真实的存在,本质上的、彻底性的互动在此情境中变得稀松平常。近年来一些社会事件能够迅速演化为网络舆情热点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新媒体用户互动的日常性,其摆脱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传播模式,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日常互动尤其是夹杂着情绪的互动,同时聚集在互联网中,使得社会舆论被迅速引爆,网络舆情事件由此生成。

2.互动的自主性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在参与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其实现本质性互动的核心在于参与互动的自主性,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发生互动行为的场景、时间、态度、情绪等因素,从而自主性地开展网络互动。在新媒体出现以前,除了面对面的互动以外,人们通过媒介进行的交流互动行为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或是时间,或是空间,或是媒介特性,等等。这种互动只能在特定的组织框架内进行,且互动效率通常较为低下,传播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使用新媒体手段随时随地与其他传播主体发生互动,互动的自由度较传统媒体时代明显提高,新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扩音器,用户能够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网络空间中的交流、交融、交锋也愈发活跃。另外从互动形式上来看,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认为最合适、最便捷的手段进行互动,各个新媒体应用良好的兼容性为其提供了各种可能,这种形式的丰富性已经超越了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用户可以通过最能实现自我表达意愿的单一传播形态或多种传播形态的组合进行互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质性互动。

3.互动的对等性

从人类传播史来看,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的情况不同,互动也大致经历了从对等互动到不对等互动再回归对等互动的过程。在大众媒体出现之前,人们传播信息更多的是依靠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所掌握的媒介类生产资料几乎相同,因此互动具有及时性、平等性。大众媒体出现以后,人类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此时作为主要传播者的媒体与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所掌握的媒介类生产资料存在巨大悬殊,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占有大量普通民众所难以触及的传播资源,因此媒体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变成了传者与受众。虽然偶有反馈互动,但是可以发现这种互动具有显著的不对等性。近年来,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得到迅速普及应用,新媒体用户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且具有信息传播的所有功能,从信息采集、生产、发布,到信息反馈、互动、再生产,人们对媒介类生产资料的占有再次回归平等。在此情形下,互动也趋于对等,人人都有表达自我观点和意见的权利,虽然细究来看作为个体的用户和作为机构的媒体之间仍然存在对媒介生产资料占有的差距,但是并不影响人们对平等互动的追求。

四、本质性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建构

依托新媒体的互动优势,人们积极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本质性互动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于对媒体在对个体、群体或组织等的主体性建构上的不满或补充,掌握新媒体的用户开始了影响甚至试图主导自我主体性建构的努力。但也不可忽视的是,在主体性被建构的过程中,除了主体自身,媒体、社会大众等其他主体并未离场,甚至在此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性地位,掌握主体性建构的大部分权力,因此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权力地位可能并非想象中的乐观。至此,主体性建构成为一场多方共同参与的集体协作性的网络行动,主体性在共构中得以形成。

1.自我控制的主体性建构

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传播主体,新媒体用户摆脱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束缚,拥有了自我表达、自我塑造的传播权利,能够在主观意愿的驱使下进行自我控制的主体性建构。传统媒体时代,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的主体性建构主要由媒体负责,如在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城乡居民、男女工作者、白领与普通职工、不同职业工作者等二元对立或多元对立的社会角色,在播出过程中无形地对个体或所属群体进行了服从媒体意志的主体性建构,受众由于没有掌握媒体资源而不能对此产生影响或干预。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主动性被激发和释放出来,针对已有观念中的刻板印象,用户及所属群体可以通过自由发声实现自我表达,积极地进行互动传播,向社会上的他人传递和塑造自我形象,主体性在自我干预或主导下实现了建构或重构。这种自我控制的主体性建构体现的主要是用户的主动性,虽然其主体性建构效果未必能达到其目标,但是用户参与到自我主体性建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传播趋势。

2.他者控制的主体性建构

在用户借实现本质性互动之机促成自我主体性建构的同时,作为他者存在的媒体、社会大众等主体也依旧存在,其在用户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目前来看,虽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未能接入到互联网当中,在新媒体多元话语表达的环境下,这部分人的声音多数时候是缺失的,不能自由自主地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自我表达,因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主体性建构依旧是由作为他者的媒体或社会大众负责的。在他者控制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中,本质性互动同样存在,这种互动是作为他者的媒体和社会大众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并最终以整体的形式作用于对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建构。

3.多方参与的主体性共构

本质性互动作为一种调和剂对各类主体起到统筹协调作用,在不同观点、意见和态度的交流交锋中,主体性建构已经脱离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单方主导模式,最终演化成为多主体参与竞合的集体性行动。与此同时,从符号学来看,由于能指与所指是约定俗成的,因此也是可以变化的,所以意义也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面对现在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和演进过程中的新媒体环境,多元观点、思潮不断涌现,加上新媒体环境为本质性互动提供了充足可能与机会,用来建构主体性的符号的意义也在多元观点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主体性也在多方的共同参与下得以持续的动态性的发展演进。

注释:

① 熊澄宇:《3G与新媒体发展》,《新闻前哨》,2009年第9期。

②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③ 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7期。

④ 王晓红:《类人际互动与日常化:电视传播互动性的本质与表现》,《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1期。

⑤ 王晓红、董鑫:《重塑电视直播的魅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9期。

⑥ 谢妍、王晓红:《电视媒体多屏直播的策略与思考——以部分电视媒体的直播实践为例》,《青年记者》,2016年第34期。

⑦ 王晓红:《网络直播的本质是互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11月17 日第7版。

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P020190318523029756345.pdf,2019年2月28日。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