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勇
(江苏省高邮临泽中学 225600)
实行新课改以后,生物课堂也发生了一些改观,绝大部分教师从原来程式化的教学中走了出来,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课堂“重活动,轻内容”“重提问,轻效率”,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导致了生物课堂教学的“输入”和“输出”过于不成比例.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学习质量不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中一个“还”字就要求课堂达到一种“双向的互动”.不仅要把握住课堂的活动,而且要注重课堂的效率.显然,生物课堂上的问题是整个课堂的主要环节.笔者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探讨了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陶行知说过:“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这句话足以说明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师提问的必要性.一个高明的教师问题问得巧妙,学生可以聪明,课堂的效率可以提高.问题设置的巧妙又要源于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如果教师可以创造一种可以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那么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来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学生喜欢学习形式,煽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共鸣.在设计高中生物“植物水代谢”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在风景如画的风景图片中学习新课程.然后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加深对水、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植物水分代谢的原理,最后通过图片和数据揭示地球水资源的污染和消耗.问题的情景化不仅还原了生活的原型,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没有提问,学生们坐在针上,教室里一片寂静,最后教师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回答答案.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没有注意梯度,也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解释植物根部的结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自下而上的观察方法,然后使用两个根尖的四个部分来比较和分析细胞形态的不同特征.观察后,教师可以从浅到深设置以下问题:根为什么能不断伸长?为什么根毛区域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根部的主要部分?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从观察中找到答案.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设置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层次深化,既反映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恰到好处并且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前问题的方式,努力激发学生思考和寻求知识的愿望.每个生物课都必须具有科学具体、确定而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形式必须基本确定.也就是说,它必须与这一核心目标和教学任务紧密相连.这要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必须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任务可以非常有效地完成.例如,在解释植物吸收和利用水的章节时,可以指导学生考虑以下一系列问题.首先让学生使用渗透原理来区分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如10%和30%蔗糖溶液).然后询问学生某个分子是否能通过半透膜(如淀粉分子和碘分子),最后让学生探讨半透膜面积与渗透性之间的关系.当一位教师讲解显性和隐性遗传时,首先给出出两种遗传具体例子,让学生结合他们所学习的遗传规律的知识,分析他们可能的原因,并揭示他们的本质;另一位教师给出了性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是如何传播的.这种基因的传递可能唤起后代特征的特征和规律.两位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都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把握问题的有效性,让生物课堂更为优效化.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是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的过程.高明的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表现,并符合个性的评价和指导.这不仅保护了学生问题的积极性,也体现了人文关怀,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掌握问题呈现的时间,必须引起学生的学习期望,并迫切希望能够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进入角色.这样因势利导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必须先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课堂上教师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愤”、“悱”状态.例如,教师在讲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做有关“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根据植物在蒸馏水和在肥土浸泡中生长的不同表现,教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再如在讲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可以知道学生先思考“人类正常色觉及色盲的基因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答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婚配的遗传图解怎样?”因此,学生可以总结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逐步探索问题,那么随着讨论的继续,生物课堂将会深化.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必须为学生提供思路的方向,激发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拥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思考,科学思考,提高思维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教师的巧妙提问将是实现生物课堂最大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