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明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官河中学 222000)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的知识,探究变化的观念,以及其中的平衡思想、推理,实验探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等等,这种素养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关键能力.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要想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那么就要将培育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理论放在教学首位.对于学生来说,基本的化学学科学习能力就是指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一种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牢牢把握基本概念的教学任务,通过强化学生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更好的整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打牢基础,增强教学课堂的逻辑性.例如,在讲解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内容时,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概念方面的问题,例如,过滤和蒸馏的概念、溶解和结晶的不同等等,学生最先要掌握的内容,就是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通过对实际的教学进行观察就能够发现,很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尤其是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都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种类型的化学材料或是实验的仪器上.并且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也会有学生因为好奇产生紧张的感觉,哪怕之前做好了预习任务在实验过程中也会不知所措、慌乱,更有甚者,必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才能够完成实验,在完成之后依然还是一头雾水,跟着其他人进行操作和记录,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不理解这样的数据到底说明了什么.这其实就是学生对于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进行实验操作时逻辑不清晰的现象,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认识各种实验常用的器材和药品,学生在熟悉的过程,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能够将这种基础知识有效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有效,能够将这种基础知识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学生只要能够按照步骤完成操作实验,并且做好个步骤的数据记录,那么自己的实验思路和操作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在传统的教,教师往往只是单纯的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接受教师给出的解题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思路,对于他们来说,很少有机会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在培养基但是在培养但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必须要充分开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多多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讲解空气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分为哪几种?空气的污染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要从什么样的角度防止空气污染?这一知识的讲解,几乎都是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并不涉及到太多的化学反应,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本节课的主人,让他们进行自主的分析和研究.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道具,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来推断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意识到这些有害的气体排放会对空气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实践操作能够很好的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们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创设问题框架的方法是非常多样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其它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设备,微课视频等,让学生形成更好的逻辑思维顺序.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原则,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全面的掌握知识点.
化学学科是一门较为深奥的学科,要加强学生们的化学核,教师就必须要改正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优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很好的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化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