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衬、消解与呼应:《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塑造的三种创新手段

2019-02-20 04:42:33张诗弩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 张诗弩

2019年暑期,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凭借其独具匠心、开拓创新的制作成为大爆款。《哪吒》赢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电影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让鲜活的人物性格深深感染了观众。这部电影到底通过怎样的方法实现了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呢?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反衬:以哪吒之丑衬托哪吒之美

“丑”是重要的美学范畴,其美学价值在于其能够衬托美,能够让美以更加鲜活真实的姿态呈现出来。“在艺术中,以丑衬美,属于反衬,是映衬手法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丑衬美的目的在于突出美。以丑相衬,美的就会显得更美。”①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以丑衬美”手段塑造人物的典范作品,小说中加西莫多的形象之丑和心灵之美形成巨大反差。电影《哪吒》也深谙美与丑的辩证法,注意借助“以丑衬美”的手段去塑造人物,尤其表现在主角哪吒身上。

哪吒之“丑”体现为其形象之丑。该片中,哪吒的形象打破了传统神话中的少年英俊和英雄勇武,呈现出怪、酷、丧等多样化特征。一脸“烟熏妆”,一双熊猫眼,一副“烟酒嗓”,一口豁豁牙,斜歪着脑袋,手插在裤腰,一副吊儿郎当、桀骜不驯的样子。对于这个蒂姆伯顿式的“朋克”哪吒,若不是他的丸子头,红莲花图案的褂子,没有人会把他和那个少年小英雄联系起来。他一出现就闹得鸡飞狗跳,百姓们唯恐避之不及,邪魅的笑容和凶恶的眼神和“魔童”极为相配。这样的形象设计,第一印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永远去不掉的黑眼圈,以及时时夸张甚至略带惊悚的表情,不由得让观众产生丑怪之感,同时产生“哪吒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的惊讶和疑惑。其实这恰恰就使影片先声夺人,已将“魔童”二字在观众的脑中具象化了。

影片中的哪吒是一个天生透着“酷”劲儿的小屁孩儿,偶尔还表现出不驯服和自恋的一面。他似乎天生自带一种超然的傲气,目中无人,厌恶制度,对任何事情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状态。对师父,对父母,对百姓,他似乎从来就没有顺从过。同时,他有着自恋情结,特立独行,喜欢张扬个性,双手时刻插着兜,笑的时候嘴角和下巴一起上扬。初遇敖丙并见识到他身手不凡时,哪吒立刻产生了竞争欲,并自得地说:“在我面前就没人帅得起来!”引得观众捧腹。而且他也过着享乐主义的生活,“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是他的座右铭。“酷”其实可以作为“丑”的一种独特类型,它具有丑中孕美的过渡特征。哪吒之“酷”,丑得有个性,丑得可爱。

生活在陈塘关的哪吒在形象上还很“丧”,他一直被世人误解和歧视,在非议中苟活,在孤独中彷徨。无精打采,一身疲惫,活生生就是被生活压垮的当代年轻人形象,他的黑眼圈更让人联想到由于“996”而睡眠不足的自己。这就是“丧”文化,着实让不少人产生了共鸣。这种“丧”也属于丑之一种,但哪吒之“丧”让人同情和感动。

“怪”“酷”“丧”同属于审美范畴中的“丑”,在哪吒身上可谓是占全了。然而,为什么这个“史上最丑”的哪吒能让人们打心底喜欢上呢?这就是“丑”的神奇作用,它使人们习以为常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以一种非理想化的形态,呈现出极大的激活价值。在对哪吒形象之“丑”进行审视的过程中,观众更看到他逆天改命的抱负,对父母之爱的感恩,对朋友之情的珍视,对陈塘关危机的担当。左边是哪吒形象之“丑”,右边是他的真善美,外在形象的丑突出了心灵深处的美,心灵深处的美屏蔽了外在形象的丑。在经历这一衬托和否定的过程之后,观众审“丑”的厌恶感其实早已变成了审美的愉悦感。人们这个时候才真正看到了哪吒的美,看到了他最可爱的一面。“人也不是单一的善或恶、美或丑、聪明或者愚钝……而更像是‘灵珠’与‘魔丸’的合体。”②这也许不是最帅的哪吒,但肯定是最真的哪吒,是最接地气的哪吒,是让人最喜欢的哪吒。

二、消解:以人间烟火气刻画诸神

电影《哪吒》塑造人物的手段还体现为消解传统,即颠覆传统神话和文艺作品中相关人物的刻板形象,颠覆神性与人性的二元对立,以人间烟火气刻画诸神,让神话人物像身边的人一样鲜活。“电影中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遵循着现实中丰满的人性特征,再次打破观众对国产动漫‘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③电影《哪吒》对“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等刻板印象的打破,其实就是赋予神仙以人性,让人间烟火气笼罩神之仙气,让神仙变得接地气,让片中诸神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接受。

反观《哪吒》全片,既没有彻头彻尾的所谓好人,也不存在真正的坏人,但都是性格丰满立体的真人。魔丸转世的哪吒生而为魔,但他内心始终保有善良。“他不忌惮世俗权威,敢爱敢恨,在自己的世界活得十分畅快的光芒却是难以掩盖的。不同于以往刻板、大度、识大体的礼制儿童模型,他有血有肉,也更加真实。”④想水淹陈塘关的敖丙,却也是背负过多所致。他一方面想为龙族伸冤,灭掉魔丸转世的哪吒,另一方面又十分珍惜与哪吒结下的深厚友谊。就连在幕后谋划这一切的申公豹,也只不过是个想获得师父认可的豹子精罢了,其初衷也值得同情。每个人都各有苦衷,每个人的处境都可以理解,值得同情。哪吒父亲李靖的形象也被消解。以前的固执和绝情不见了,“电影反而用李靖舍身救子的剧情消解了父权图腾的禁锢”⑤。李靖终于变成了仁厚而慈爱的父亲。三观最正的太乙真人,总有喝酒误事的毛病,其形象一改仙气飘飘的超然物外,变成挺着啤酒肚的油腻大叔。就连道教“三清”之首的元始天尊,也是对手下存在偏见的固执老头儿。

观众会恍然明白,这部影片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善”与“恶”,或者说,它成功做到了对传统的“消解”。对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我们可以看到新版电影《哪吒》的大胆创新。在那个并未完全丢掉戏剧拐杖的年代,《哪吒闹海》中的人物有着明显的脸谱化特点。老须生的李靖,悲剧命运的哪吒,在当时确实也给了人们强烈的审美体验。但显而易见,新版《哪吒》中的人物无疑具有更多的人间烟火气,他们不再是画作上形态拘谨的神仙,而是真正可以伸手触摸到的立体形象。影片成功运用了这种“消解”式的方法,将诸神拉下神坛,让神性顺从人性,让诸神变成芸芸众生。

三、呼应:以神话人物摹写今日众生

电影《哪吒》能够成功塑造出让人感动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其运用了古今呼应的手段。以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呼应当代社会,以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呼应今日众生,以人性充盈的神话人物性格呼应现实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在神话人物的身上观众可以看到自己,还可以看到身边那些熟悉的人。以神话人物摹写今日众生,通过讲述古代神话故事成功打捞起新时代的价值关切,这正是影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在。

在这个物质资料无比丰富但生活压力也无比巨大的时代,红尘中的你我他其实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面对压力的痛苦和挣扎、面对误解的孤独和抗争、面对责任的犹豫和担当。“魔童”哪吒就这么横空出世,诘问命运为何物,这正是当今许多小镇青年、留守少年、都市漂族渴望逆天改命的最好写照。表面对哪吒不闻不问,却愿意以命换命救儿子的李靖,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迂腐的总兵,变成了现在的严父形象。刀子嘴豆腐心,表面严厉无比,内心充满慈爱,原本柔弱的殷夫人一改常态,也能披起铠甲上阵除妖,更贴合当代女性独立而勇敢的形象。同时,殷夫人陪同孩子一起玩耍,始终鼓励孩子战胜困难,为了孩子甘愿承受天大的压力。这正是当下社会人们所欢迎的母亲形象:爱孩子但不宠孩子,是长辈也是朋友。此外,太乙真人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老师形象,也看到身边的油腻大叔。而元始天尊、申公豹、太乙真人、龙王等人构筑的官场人物体系,秩序井然却也常犯错误,有的还是致命的错误,这正是今日官场的翻版。敖丙一副翩翩白衣少年形象,却偏偏走在错误的人生征程上,这正是今日街头迷走少年的形象。忍辱负重的龙王,暗合今日拥有野心却不被重用者的心理。小小的陈塘关包罗众生百态,正如我们每个人身处的当下社会。

影片主角哪吒的形象暗喻了许多人的性格特征。在每个观众身上,都能看到哪吒的影子。正如知名影评人韩皓月所言:“之所以影片能够大卖,在于它把握住了当下主流观众的脉搏,任性但是关键时刻有原则的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是符合时代情绪与年轻人价值观的,在这版新哪吒身上,许多人看到了自己。”⑥“这样的哪吒,才是真正走出神话故事、与每个人都有联系的哪吒。他是哪吒,也是我们很多人。”⑦试问涉世之初,谁不是这个哪吒呢?急着证明自己,却免不了碰壁;想实现个人价值,却常常被误解;善良又暴躁,激情而脆弱。年轻时,我们都踌躇满志,以为自己能改天换地,可慢慢却发现,自己有时真的顶不住那些天大的困难和如山的压力。

陈塘关的那群百姓,哪吒把他们骂作“白痴”,也暗喻了今天的我们。一点也不冤枉,陈塘关那群百姓就是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从一开始就对哪吒充满了成见,然后是排斥、污名化,甚至要置哪吒于死地。最后,他们忏悔了,因为羞愧而跪倒在了哪吒“魂魄”的面前。在活生生的现实中,人心中的成见真的是一座大山,你可能无论做什么样的努力,都很难改变。我们正是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经常会对他人抱有固执的误解与偏见。

看电影正如照镜子,观众只有在银幕这个镜像中看到了自己,他才可能共鸣。《哪吒》以古今呼应的方式塑造人物,既让神话人物栩栩如生,又让神话人物走出古代,走向今天,走近你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反衬、消解与呼应正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塑造的三种创新手段。“反衬”指“以丑衬美”,尤其表现为以哪吒形象之怪、酷、丧衬托其心灵之美。“消解”指该片角色性格一般都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消解了传统文艺作品及神话传说中相关角色性格的单面性与单一性,让人物性格更加真实。“呼应”是指电影在塑造人物时,非常注重与当下时代相呼应,让丰富的角色性格对应当下社会的芸芸众生。这三种创新手段的成功运用,使得《哪吒》中的人物鲜活丰满,真实立体,动人感人,让许多观众对国漫刮目相看。

注释:

①刘茂平,李珊.美学导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113.

②阚岱馨.是魔是仙? 从《道德经》看《哪吒之魔童降世》[N].中国民族报,2019-08-20(008).

③徐敏慧.《哪吒之魔童降世》: 细节着力为国漫崛起助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07(008).

④黄宇玲,唐铭珠.哪吒顽童形象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82-87.

⑤孙宏伟.哪吒影像流变记[N].大连日报,2019-08-07(012).

⑥韩浩月.《哪吒》高票房仍是偶然现象?[N].中国青年报,2019-08-13(008).

⑦韩浩月.陌生化的哪吒年轻化的表达[N].贵阳日报,2019-08-02(008).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哪吒
哪吒买“车”
趣味(语文)(2021年4期)2021-08-05 07:52:02
哪吒VPro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哪吒留学实录
趣味(语文)(2021年12期)2021-04-19 12:16:06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艺术科技(2019年11期)2019-09-18 02:45:39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综艺报(2019年15期)2019-08-16 02:12:28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综艺报(2019年15期)2019-08-16 0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