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沈阳化工大学能源化工特色专业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理念,以基于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为人才培养模式,以“合作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三化)为举措,构建“11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使能源化工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知识,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1]。能源化工特色专业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中高级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为了能够培养出这样的高技能人才,适应我国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2-8]。
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化能力训练是新形势下基本要求,能源化工专业充分吸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建议,为解决人才培养体系中工厂实践偏弱的短板现象,学院在113建设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化育人关系,采取巩固原有合作企业和新建立合作企业的双重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在113建设中的工程化作用。针对能源化工专业一个整班的学生,工程实践过程可以尝试在同一个企业、按照不同学年进行多次循环,有序提升,渐进式的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依托稳定的合作企业,可将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大宗化工产品作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题,补充设计项目,改变目前毕业设计课题数量偏少的局面。通过探索和实践,目前本专业合作化育人的建设成果已得到彰显,主要有:(1)打造国内具有鲜明特色的碳1化工全链条实践基地,做到“虚拟实验-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有效融合,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就接触碳一化工基础工程化知识,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环节中充分掌握碳一化工的工程过程,实现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对碳一化工全链条实践。(2)学院与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开创了校企合作化育人的新篇章,企业整班接受学生生产实习的模式为能源化工专业学生的合作化培养创造了条件。(3)学院与石化院合作成立了“教师工程培训与113人才培养合作示范学院”,聘请了省石化院专家担任学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导师和113人才培养指导教师。(4)学院与省内13家企业签订了本科生实习基地协议,聘请了相关企业专家担任113人才培养指导教师。
家庭化培养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远离父母的学校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建构大学生的成人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目前家庭化培养的建设成果主要有:(1)制定了家庭化培养实施方案。(2)组建了5个大家庭。大家庭成员家长由学院领导担任,把握家庭化育人效果。家庭主要成员包括: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优秀校友、政治辅导员、研究生以及5~6名本科生,实现家长、导师对学生的协同指导,实现学生在家庭内部的有效互动。(3)形成了校内家庭与校外家庭联动机制。学院适时召开了校内家长、新生家长与学生见面沟通座谈会,建立沟通渠道新机制,实现常态化沟通交流,形成互动,有利于掌握学生成长进步状态。
化学工程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学校113试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学院重视三化育人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按照学校和学院要求,学院由院领导、企业导师、优秀校友、专任教师、辅导员组成家庭辅导小组,将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混合组成若干小组,分别成为各家庭小组的组员。本专业在家庭化培养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建设,目前已经与同学们建立了流畅的沟通平台,并实现定期面对面交流机制。
通过家庭化培养,我们的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习主观能动性、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利于他们踏入社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和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个性化指导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基本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并藉此塑造大学生的工程师特质。目前个性化指导的建设成果主要有:(1)制定了个性化指导实施方案,具体实施中把学习指导、实践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机统一起来。(2)为专业所有同学配备了个性化指导教师,包括学习导师、实践导师、兴趣导师、就业导师和心理导师。(3)成立了多种学习、实践、兴趣和心理的个性化小组,包括:读书小组、英语学习小组、哲学学习小组、心理学学习小组、科技竞赛小组、社会实践小组、艺术欣赏小组等。制定操作性强的113育人手册。为有效实施113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制定了操作性强的《能源化工特色专业113育人手册》,学生人手一本。以育人手册为抓手,通过113育人手册写实性循环填写,使学生、班主任、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家长六个模块相互跟进,实现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的实时掌握和干预指导。
综上,113体系建设发扬并充实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填充了新的元素,赋予了新的内涵,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达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向工程化能力提高的取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