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相军,张彩霞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职业院校与相关化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选拔学生组成学徒班。不同的阶段学生在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工学交替,完成学习任务后,经考核合格,大部分学生可留在实习企业工作,也可以自主就业,这是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主要模式。因为化工企业设备都是连续运行,所以企业员工都是三班倒,如果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无法正常完成正常的教学安排;而且化工专业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而直接到岗位实习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大部分化工专业工学交替的主要方式是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在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培训在企业。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是否符合学院要求、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期望呢?课题组首先对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中知识和技能的契合度问题对我院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发现调研结果一是和学生从事岗位有关,有的岗位和学校理论知识和技能匹配度高,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有用,有的岗位可能用不上太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认为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没有用。二是学生的工作经验有关,初学者多数认为理论和基本技能无用,因为在实习或工作期间,只要学会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就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工作经验较多的学生才能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可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企业实习中用不上或用的不多,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实习或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一般采取师带徒模式,一般以指导岗位中设备操作和运行的形式,让师傅的知识和经验为学徒服务,学徒通过跟随师傅在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经验知识[1];但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企业培训是有缺失的。企业师傅、技术能手、车间主任等中高层人员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是太扎实,应该加强,学生只有具备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性,才能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但同时也认为,理论知识的培养是主要是学校的事情,企业没有精力再对学生加强理论的培训。
可见,虽然国内职业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但学生如果认为学校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用不上,学习热情就会减少,学习效果一般;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现学生基础不扎实,认为职业院校没有尽到责任。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的衔接上不到位所致。所以现代学徒制下,职业院校校内课程和企业实习全方位衔接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教育主体,到底应是什么关系,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有不同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职业院校来说,首先要关注理论知识,但是化工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基本技能可以分为实验技能和实训技能,其中实验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计算能力,实训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过程(质量)控制能力。但必需指出的是学校毕竟不是企业,对技能的培养应是基础性、通用性的,更注重是掌握小型或中型化工单元设备操作基本技能、熟悉部分典型的化工工艺操作专业技能,以及在化工单元设备或工艺操作过程中,在通过专业知识去改进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初步分析问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将来好用”,而不应该是“立即能用”;化工企业的培养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化工工艺操作,培养大型设备及生产工艺的专业技能,是具体性、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所以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很快能用”。“很快能用、将来好用”是不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将来能用”是指学生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宽的通用技能,为在企业“很快能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快能用”是指学生到企业短时间内能掌握所要求的技术技能,能很快适应企业要求。
目前国内很多专家认为职业院校师资的主要问题是校内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可是企业的技术能手真得就能完全胜任职业院校的教学任务吗?校内教师必须具备企业技术人员的大型生产设备及工艺的专业技能才能符合要求吗?如果做好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分工,我觉得上述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职业院校的教师掌握的应是小试或中试化工单元设备的基本技能,而对大型生产设备及工艺的专业技能熟悉即可,不需要太精通。而企业师傅专业技能经验丰富,但缺乏教学理论指导,所以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创造机会,校内教师要进行企业研修,学习企业先进的专业技能;企业师傅要进行教学理论指导,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另一方面关键是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有效衔接,而不是要求校内教师成为企业的技术能手,而企业师傅又成为教学名师,这太理想化,不现实。
借鉴德国模式,企业应建立专供学生培训的“实习车间”。根据国情,这个实习车间是打引号的,不是企业新建实习车间,这不现实,也不一定是固定的,甚至可能不是一个整体。所谓“实习车间”是从各生产车间中,选取一些典型的、重要的化工单元设备,学生开始去实习时进行针对性实践,最后逐渐过渡到工艺,然后再分配岗位顶岗学习。在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间有一个过渡,有利于学生理论学习、技能培养的衔接和身份转变,而不是上来就泛泛学习公司全部工艺流程,然后分配到企业需要的岗位上,这样针对性不强,学生实践学习的面也比较窄。
为进一步融合和衔接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提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2.4.1 “项目-任务”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校内课程系统专业知识或企业实习内容都通过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面对接近真实或真实的职业情景,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
2.4.2 “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的学习是指学习或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在解决相关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探究性思维和完成知识的内化。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
首先校内要构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为企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与经验、情境、实践密切关联的知识才能集成在“能力”之中[1]。其次化工企业实习以岗位实践为主,主要是针对的企业文化、安全培训、岗位规程和操作方法,不会像学校课程那样详细分类,企业师傅也不会和校内授课那样具体,所以在“实习车间”实习阶段,校内教师要和企业师傅共同授课,企业师傅讲授操作规程和工艺流程,而校内教师通过讲授工艺原理,把学习的内容和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企业学到的个人经验变成和具体课程相关的实践性知识。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引导学生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学会重新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达到专家的技术水平。
校内学习过程中,课前,教师把任务和学习资料发到平台上,引导学生预习课堂学习内容,并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中,学生想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比如设计作品和作业等发到平台,有利于教师的批阅和学生相互借鉴;课后,通过平台的交流功能,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
企业实习过程中,上班前,针对实习的项目和设备,学生可到教学平台学习课程录像和其它学习资料;下班后,通过平台,把遇到问题和校内教师、企业师傅交流。
目前学徒制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的质量控制是难点和弱点,也应该是质量控制的重点。课程评价的信息化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有利于把质量控制有效衔接,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1)课程评价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手段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状态。
(2)课程评价主体的多样性。特别在“实习车间”培训期间,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课程评价的公平性。
目前职业院校重视校内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企业也做到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养成个人经验,但是根据劳耐尔教授的理论,却忽略了学生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学会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一关键阶段的引导,根据目前的状况,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应该共同承担起这一关键任务。
很多化工企业由于技术保密原因,不愿意让校内教师进入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数据。企业设立“实习车间”,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授课,重点是局部的工艺和技术,联合培养学生。通过实习车间,学生实现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过渡,实现由学生到工人身份的转变。由于是局部,不涉及企业整体的生产数据,有利于企业的数据保密,从而也提高了设立实习车间的可行性。
在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模式下,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教学模式的不一致,给学生校内外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探索一个校企双方都能接受和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课题。“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过程中,培养探究性思维和完成知识的内化,也方便实现了双导师在交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学校和企业实习评价标准不一致也是目前现代学徒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习车间”阶段,校企双导师共同研讨评价标准、采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了校内外教学质量评价的衔接问题。
为培养优秀化工人才,从校企分工、双方师资、实习车间、教学模式、教学(实习)内容、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尝试解决化工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中存在问题和矛盾,本着“共商、共建、双赢”的原则,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自优势,有效衔接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