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涛,朱梦蓉
(1.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041;2.成都泰康蜀园医院药剂科,成都 610041)
随着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全国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的落实,民营医院无论从注册数量上还是服务能力上都有快速增长。自2009年来,民营医院的数量及占比均快速增加,2015年首次超过公立医院。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2月底,全国共有医院3.1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2万家,民营医院1.9万家。与2017年2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333家,民营医院增加2335家[1]。民营医院的数量不断上升,并且已经超过公立医院,目前占比为60.40%。笔者将从民营医院发展趋势入手,对民营医院经营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有效措施,以对民营医院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1.1社会资本投建民营医院的政策导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医院就开始出现在医疗行业中,但因为当时对公立医院主体地位的过度保护,民营医院并没有得到大力的发展,多以小诊所的形式出现在逐步规模化的城市中。2000年国内发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开启外资进入国内医疗市场的大门。2001年9月,国家进一步放开医疗市场,民营医院才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在2003年时有些地方为补充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对民营医院实行3年免税制度。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政策,希望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合理竞争、互为补充的医疗市场。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2]。放宽民营医院市场准入,要求完善财税价格政策,促进其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3]。要求进一步放宽举办主体和服务领域,简化审批流程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4]。将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列为2015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七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5]。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简化医疗机构设立审批等五大举措,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1.2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现状 根据中国台湾地区民营医院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民营医院发展已经过建立前期(1980年前)、初步建立期(1980—2000年),2000年后已经进入快速建立期,未来将进入大规模的扩张整合期。从目前民营医院的分布来看,超过8成民营医院分布在中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西部地区则较少,这与公立医院的分布基本一致,在分布上并未形成错位竞争的关系[1]。
8年来民营医院占比已从33.79%上升到60.40%,从绝对数上已超过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注册数在以每年10%~20%增长,2017年是2010年的2.65倍。见表1。
医院床位的增长率约每年20%;规模化的民营医院逐步增多,国家也在学科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如重点专科建设在2015年给予民营医院11个重点专科授牌和资金支持。见表2。
诊疗人次增长率12%~23%;入院例数增长率15%~33%。这些数据持续高速的增长,表明民营医院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见表3,4。
2.1资本来源多样化 医疗投资是一项长期投资,短期内很难达到收支平衡。目前我国民营医院主要由非官方的个人或联合体投资兴办,主要包括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股份合作制医院、中外合资合作医院以及其他形式的医院[6]。民营医院为了能够快速回笼资金,大多选择租房经营。由于融资政策的限制,多数单体的个人投资医院很难扩大规模,基本都在维持现状。这就为拥有大额流动资本的企业提供机会。据了解,目前已有房地产企业、保险公司、酒业等多个拥有长期资本输入的企业投资了医院,预计在2020年前后,将有数十家大型民营医院会投产。类似苏州九龙医院、厦门长庚医院、旺旺医院等一批外资医院的健康运行,为我国本土社会资本投建医院树立了榜样[7],华润凤凰医疗、泰康医疗、百汇医疗、顾连医疗等逐步涉足国内医疗建设,为民营医疗注入了活力。
表1 2010—2017年民营医院注册数 家
表2 2010—2017年民营医院床位数 万张
表3 2010—2017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 亿次
表4 2010—2017年民营医院入院人次 万例
2.2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 大多数民营医院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往往压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使得大多都只能开展最基础的医疗服务,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医疗技术。优质卫生人才目前大多集中在公立医院,医疗团队建设的不足,使得民营医院即使聘请了专家,也很难完全发挥专家的作用。制定远期培养计划,重视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是民营医院长久立足的根本。
我国卫生人员整体在增长,民营医院几年保持在10%的增长,占比由2010年10.83%增加到2017年20.47%,总体人数是2010年3.11倍。截止2017年末,本科及以上占34.0%,大专占39.1%,中专占25.1%,高中及以下占1.8%;高级职称占7.8%,中级占20.5%,初级占61.4%、待聘占10.3%。见表5。
表5 2010—2017年民营医院卫生人员 万人
多年来,民营医院卫生人员主要来源于公立医院流动和毕业生招聘,造成两极化现象严重。退休医生成为民营医院医生的主力,这部分人员职称普遍在中高级,护理人员则多为工作5年内年轻护士。赵薇等[8]对四川省的民营医院卫生人才职称、学历的调查发现,民营医院医生的整体学历、职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护士则低于全国水平。但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不同级别的人员进入市场流动,如:军队医院和企业医院的改革、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模式、多点执业等,这都将成为优化民营医院学历、职称的重要来源。
2.3医疗质量 医疗技术人才的缺乏、流动性大以及安全意识薄弱、管理能力有限是导致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较公立医院低的主要原因。小型的民营医院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的支持,往往不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联体项目的开展以及公立医院与民营合办项目的开放,为民营医院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4社会偏见 公众对民营医院的偏见主要来自既往类似“莆田系”的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为医疗质量差、过度宣传等,消除这种偏见,已成为民营医院建设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消除这些偏见,需要民营医院通过自律、改变自身行为的方式来证明。
2.5行业竞争 民营医院发展不仅面对来自公立医院的竞争,而且民营医院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随着人均床位的逐年增加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有利于公立医院降低医疗费用的措施,民营医院必须快速反应,及时调整战略。
3.1单体扩大 随着资本来源逐步由个人、小集团过渡到如今的大的金融、地产等机构的转变,民营医院的注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近几年注册的三级医院已达数十家。单体规模的扩大,为提升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基础。
3.2连锁化 当前市场已经有很多诸如妇产、耳鼻喉、肾病、康复的连锁医院,虽然单体规模都不是很大,但大大增加抗风险能力,品牌化的管理和经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3.3服务差异化 为了保证市场占有率,民营医院重点投放的除了专科医院外,还重点发展特需服务。从患者入手,重点发展那些有较高收入的人群,提供VIP服务,如高端产科、专家预约门诊等。在社会均化的医疗服务中,保持同等的医疗水平的前提下重点强调环境、舒适度、体验等。
3.4医疗保险的准入 国内医疗保险制度日趋健全,从最初的全民公费医疗逐步过渡到社会医疗保险,目前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超过95%。民营医院在保险方面除了与公立医院同等享有申报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同时在商业保险、国际保险支付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和空间,为商保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报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