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慧,徐美烨,刘艳,方田,王珍,戴彩艳
摘 要:互联网是网络时代下中医发展的新机遇,对于慢病管理而言,这是新的途径和有效手段。文章研究了慢病管理的现状,探索了采用“互联网+中医”方式进行慢病管理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利用中医进行慢病管理的思路和新方法,并做出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
1 “互联网+”背景介绍
通俗来说,“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让互联网与某一领域融会贯通。“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深远的,这股潮流势不可挡[1]。
“互联网+慢病管理”通过对远程慢病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实时分析,设计出一套具有医护端和患者端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2]。慢病管理干预辅助平台通常提供辅助诊疗、协同医疗、远程教育、慢病社区等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完善相关信息,平台能实时分析患者的健康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3]。
2 “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现状
2.1 慢病管理的研究
慢病是对长期积累、难以根治但不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概称,较为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但目前尚无特效药[4]。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慢病管理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课题,这要求医院建立慢病管理模式,让患者们的身心负担得到有效缓解[5]。
慢病管理,即慢性疾病管理系统,引入疾病管理的概念,对常见的慢性疾病进行诊治与科研,协助科室与医护人员日常诊疗、护理工作,向慢病患者提供集预防、治疗、护理、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多样化诊疗服务。
2.2 “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的优势研究
国家大力支持利用“互联网+中医”实现慢性疾病的干预管理,倡导“互联网+医疗”的创新与应用,鼓励卫生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具有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6]。
国家中医药管局提出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互联网服务,提倡推进中医特色智能健康管理,并要求构建一个具备中医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慢性病管理等功能的信息系统和移动终端,实现对中医健康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评估,建立个体中医健康档案[7]。
“互联网+中医”下的慢病管理市场拥有良好的商业前景,技术发展成熟,未来一片光明。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患慢病人群也持续增加,未来对慢病管理的需求必然会呈指数增长,健康服务市场前景佳、潜力大,成为资本家们的投资蓝海。因此,“互联网+中医”的发展必然会因为市场的需求与竞争而得到强有力的推动。
2.3 “互联网+中医”慢病管理的劣势研究
医护人员与患者双方存在沟通障碍,慢病服务也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8]。医生与患者不能面对面进行接触,治疗效果可能大打折扣[9],患者可能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在线上询问医生时传达错误指令,给医生带来误导。对于慢病患者来说,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分析中存在局限性,且患者常常不能坚持治療。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限制与缺失。远程诊疗是一个非常严肃、法规性质很强的问题,虽然当前互联网技术具备基本的远程诊疗条件,但远程医疗是被我国法律禁止的,这样就局限了“互联网+中医”的发展。“互联网+中医”项目涉及人身健康,监管机制要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责任,为“互联网+中医”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10]。
3 “互联网+中医”下慢病管理的思路
3.1 统一中医药信息标准
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是建立大数据系统的基础。统一中医药信息标准,需要制定并统一相关医疗信息标准,如图1所示。医疗信息标准的统一,使数据不再杂乱无章,也更加方便健康数据的采集、存储与使用分析。
3.2 构建大数据系统
云时代的到来,让大数据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大数据技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给医疗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建立中医药医疗大数据系统,把患者信息、疾病治疗方案信息等医疗信息资源与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让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融合为一体,有利于健康数据管理的存储,更让医疗和保健服务不再局限于医护工作者,从而减轻医护工作者的负担。
3.3 建立云计算平台
互联网给慢病患者带来便利,慢病医疗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而现代生活的节奏较快,因此,人们会很乐意可以不到医院就能看病。计算机云计算技术对慢病预测与治疗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设备将健康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大数据系统将用户上传的数据进行存储,而云计算技术可将用户的数据进行在线分析,并将分析的预测结果反馈至用户。如此一来,群众就医程序就不再繁琐。
云计算还可以利用一些智能推荐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数据(如喜好、健康数据等),智能推荐给用户运动、食疗等慢病治疗或预防的方案,利用中医手段进行更好的慢病管理。
3.4 采用移动医疗支付
在中国,移动支付早已不是新鲜事,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手段的兴起,让人们出门不必再带着钱包,节省了找零的麻烦。
在医疗行业,在线结算与缴费也早已实现,满足了患者多种缴费方式的需求。在挂号、中药的购买等付款流程时,不必费时排队,省去医院和患者的不少麻烦。
3.5 利用可穿戴设备采集数据
可穿戴设备本质是智能手机轻便化的产物,许多公司已相继开发了可做医疗检测用的智能手环、手表。此类医疗可穿戴设备,佩戴方便、操作简单,可高效、快捷地记录用户的健康数据。对于有健康隐患或十分重视健康的老人来说,健康模块可以帮助其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未来,可穿戴设备技术一定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3.6 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的信息挖掘、中医辅助诊疗、中医人机交互分析处理、中医四诊客观化等众多领域起着重要作用[1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海量中医信息的快速挖掘,中医药信息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已满足不了巨大的数据处理需求,因此,需应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功能,进一步对大数据进行学习,变被动挖掘为主动的表现和探索。可辅助中医诊疗及辅助学习系统,建立中医诊断的智能化平台,优化患者的信息收集,在主动学习各种诊疗算法的基础上,实现高匹配的自动处方以及高效的人机对话。人工智能可对人机对话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与处理,从而展开智能向导、精准开方。同时,通过跟踪随访和收集数据,自动完善疾病预测模型和疾病筛查模型的建模策略与方法。
4 结语
慢病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增加,社会健康意识及需求增强,“互联网+”技术也成为中医发展的契机。慢性病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较西医诊疗而言,中医诊疗费用低,且更注重整体观念,推崇辨证论治,对慢病的防治和康复有很好的疗效。移动应用可以将患者的碎片化时间很好地利用起来,以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
未来,云中医健康系统建立,患者可以随时在线查看自己的电子病历,利用日趋发达的可穿戴技术和云存储技术,测量并存储个人健康数据,量身定制个人专属的健康解决方案。医生可以实时监控患者的健康数据,掌握患者自我管理的状态,依据系统生成的监控报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科室能系统地收集电子病历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生成可与统计软件无缝连接的数据文件,有助于医学研究,从而实现中医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的新模式,贯彻落实“双向转诊、资源优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KJB520040;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BK20180822
作者简介:刘嘉慧(1998— ),女,广西贺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数据挖掘。
*通信作者:王珍(1967— ),女,遼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中医药信息系统与健康云建设等。
图1 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层次结构
[参考文献]
[1]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3):1-5
[2]陈子豪,赵婷,贾静,等.“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发展及现状综述[J].昆明学院学报,2018(3):109-114.
[3]孟群,尹新,陈禹.“互联网+”慢病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2):119-123.
[4]刘月星,宗文红,王伟,等.基于慢病管理模式的新型慢病管理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40):4078-4080,4096.
[5]张丽楠,李洪禹,魏建南,等.基于“互联网+”的中医慢病管理浅议[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6):15-16,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N].经济日报,2015-07-05(00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中医药报,2017-12-11(003).
[8]周毅,梅芝雨.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慢病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8(1):38-40.
[9]周露,文林,曾荣华.“互联网+中医”新模式实现途径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17):1-2.
[10]郑砚璐.构建“互联网+中医”监管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11]杨蕴,阮春阳,杨美清.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8):873-877.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Liu Jiahui, Xu Meiye, Liu Yan, Fang Tian, Wang Zhen*, Dai Caiyan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i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Internet age.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is is also a new approach and an effective means. The thesis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ternet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new methods of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makes a prospect.
Key words:“Internet+”;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