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志
(河北省承德市御道口牧场管理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河北承德 068463)
生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而诱发的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此病危害生猪养殖产业较严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国内更是将其列为强制免疫的首要病种,但是,虽然强制免疫仍还有零星发病的报道,这与日常免疫不规范、接种失败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谓失效的疫苗,往往在使用之前就已经失效。这样的疫苗接种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抗体保护,而造成免疫接种失败。
为此,运输来的疫苗,一定要保管好,选择在2~8℃保存。个别兽医站随意放置,甚至选择在室温内,这些都会造成接种疫苗的失效而造成接种失败。
生猪机体对接种抗原有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生猪品种来源不同,免疫应答也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猪,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猪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注射接种前应详细询问了解生猪病史,认真观察生猪健康情况,进行临床健康检查。如果忽视这一点,随意注射,将会导致体弱猪及处于潜伏期的发病猪死亡。如果种母猪长时间未免疫注射过口蹄疫疫苗,则感染口蹄疫病毒带毒后,会使经胎盘感染的仔猪成为持续感染者。生猪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猪群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时接种疫苗,就会减弱猪的免疫能力,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
接种口蹄疫疫苗,形成的抗体保护期长短不一,有高达半年,有的仅有3个月。针对其,理想的免疫接种,母猪每间隔3个月,应接种1次。断奶仔猪,40日龄和70日龄,应各加强免疫1次。
此外,对此病认识不到位,个别认为此病仅发生冬季。为此,冬季成为此病预控的常见季节,而其他季节则有所疏忽,这样很容易造成免疫漏洞而加大感染几率。
确保好的免疫效力,正常接种剂量为每猪1头份,这样的剂量即可不用加量。但是,使用过程中,难免有浪费。为此,确保高免疫效力,确保接种到猪体的剂量充足,建议每次多用0.2~0.4ml。
规范接种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接种期间,有出血、起包的情况时,建议重免。条件允许的,最好同群中先挑拣部分猪做试验,检查有无过敏反应。一周后,安排普免。
针对不同的猪种,应尝试用合理的接种程序。
接种母猪,首次接种,每次1头份(2ml)。间隔4周后,加强接种1次。而后,每间隔3个月,重复接种1次。但是,处于妊娠期28d内,不要安排接种,避免应激刺激。
接种育肥猪,一般50日龄左右,安排首次接种,每次用1头份。之之后间隔4周,接种1次。根据育肥目标,标准超过115kg的,可考虑4月龄接种1次,每次用1头份。
疫苗质量关系到接种效力,保存好疫苗不能冷冻,建议冷藏。有结冰的,弃而不用,避免有过期、变质等等情况,影响接种下过。
准备使用时,应放置好恢复常温。一般情况下,冬季静置1h,夏季静置30min,逐渐恢复常温,减少冷应激刺激。
配合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能大大增强猪场接种效力,起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为此,严格场内消毒管理,定期用酸性消毒液消毒。严格全进全出,及时剔除大龄残次猪,减少患病群体。严格引种检疫,确保种源健康。猪场封闭化管理,做好人员、车辆等的消毒。加强应激管理,猪场周边有疫情发生,应及时接种防疫疫苗。同时,配合用免疫抗病毒效果好的中药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猪群发病率,起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生猪口蹄疫在国内流行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危害较严重的生猪疾病,国内每年都对此病下放疫苗,规范地方口蹄疫接种工作。但是,此病是年年防,而年年犯,这与地方接种程序不规范相关。
分析影响口蹄疫接种效力的因素,与疫苗保管不好,使用疫苗失效、未注射到肌肉层、免疫次数不够、时间把控不到位等等问题相关,这样很容易造成免疫漏洞而加大感染几率。为此,做好生猪口蹄疫接种工作,务必要规范接种操作,针对不同的猪种,应尝试用合理的接种程序。同时,注意使用疫苗的冷藏保存,配合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场内消毒管理,全进全出,引种检疫等等措施,确保接种疫苗的高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