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南京市浦口区畜牧兽医站,江苏南京 211800)
作为常见的规模化养殖牲畜,猪、鸡市场销量较大,能够给养殖户带来可观效益。然而近年来猪、鸡瘟频发爆发,在未能实现科学防治的情况下,将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因此,还应加强猪、鸡瘟防治技术研究,从而推动猪、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常见的为急性型猪瘟,病毒广泛分布于病猪的各种组织器官及体液内。患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初期发病粪便干硬如栗状,带有白色粘液,严重时带有血液,出现腹泻症状。病猪多出现眼结膜发炎情况,分泌物量多,呈粘性、脓性,鼻、耳、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带有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褪色。对患病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皮肤及皮下脂肪带有出血点或血斑,肠系膜等位置淋巴结暗红、肿大,脾脏边缘出现暗紫色血梗,喉头、膀胱等部位粘膜带有出血点。
猪瘟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还要做到早确诊、早预防,一旦发现可疑病猪需要立即隔离或销毁,以免疫病蔓延。针对尚未发现感染的猪只,需要立即全部注射猪瘟活疫苗,避免新病猪出现。免疫接种期间,应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避免因针头污染发生交叉感染。注射的疫苗应避免受阳光直射,以免灭活疫苗被紫外线杀灭,影响免疫效果。发生猪瘟后,养猪场需要立即完成疫区划定并实施封锁,然后对圈舍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采用30%热草木灰水、20%石灰乳剂、10%漂白粉溶液和2%苛性钠溶液,做好环境、猪栏、料槽的全面消毒,保证传染源得到消除。针对猪排出的粪便,需要统一堆积焚烧,以免猪瘟扩散。
猪瘟的预防还要从日常开始,引进种猪时需要完成疫病检查,并隔离饲养30d确认健康后混养。针对猪群,需要定期检查是否存在猪瘟抗原,结合猪的状况进行分群处理,做好猪的淘汰工作。在免疫实施方面,应在每年春秋对公猪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母猪则在配种前30d接种一次疫苗,并在春秋各接种一次疫苗。针对仔猪,未哺乳前接种疫苗,并在20日龄和70日龄分别接种一次疫苗[1]。饲养期间,应从正规饲料厂购买合格饲料,并加强贮存控制,禁止投喂变质发霉的饲料。在养殖区域管理上,应定期开展消毒和卫生清理工作,限制外来人员入内。此外,应保证圈舍空气流通,避免猪群因温度过低或过高而受到影响。
鸡瘟由鸡瘟病毒引起,包含新城疫、禽流感等多种,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具有较高传染性和致死率。患病鸡出现急性败血病症,进入潜伏后期有明显症状,如行动迟缓、进食量下降、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后期会出现排稀便、浆膜出血等症状,肛门出现暗红色斑点。观察鸡的鼻道、呼吸道充血或出现浆液,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剖检可以发现,鸡的肠道、腺胃粘膜出现充血性水肿[2]。
患上鸡瘟的鸡多表现为突然死亡,容易错过治疗时机,并且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在鸡瘟防治上,需要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确保病鸡得到有效隔离[3]。有条件的鸡场可以通过病毒检验确定疾病种类,然后根据致病菌特点提出相应治疗方案。现阶段,治疗鸡瘟的常用药物包含利巴韦林、环丙沙星和六味地黄丸等。注射鸡瘟疫苗是有效防止鸡瘟蔓延的重要手段,免疫成功的鸡一年内不会患上鸡瘟。在疫苗接种时,需要在常温下放置疫苗,也可以利用保温箱进行疫苗保存。接种前,让鸡在12~16h内饮水,然后进行疫苗注射,并实施II系疫苗滴鼻,保证疫苗接种效果。针对二月龄鸡只实施免疫,需要采用IV系疫苗滴鼻。通过二次疫苗接种,能够使鸡只通过体外获取免疫抗体,避免病毒入侵导致鸡只患病。
在鸡的日常饲养中,还要加强鸡瘟预防。除了按照免疫程序采购和接种合规疫苗,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在引种阶段,需要完成所在区域家鸡流行病调查,引种后隔离4~5周,确定健康后进行配种。在养殖期间,应当做好鸡舍卫生清洁,按时完成粪便的清扫,每周进行1~2次消毒。一旦发现鸡只患病,需要适当提高消毒频率。采取散养方式,应避免鸡只与野生禽类接触,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圈养方式,需要建立严格出入管理制度,鸡只出栏后完成鸡舍全方位清扫和消毒。在鸡只饲喂过程中,还应保证饲料配比科学,适量添加抗生素,在避免耐药问题发生的同时,使鸡的抵抗力得到提高。鸡舍在做好保温的同时,应定期通风,避免细菌病毒的滋生。此外,需要加强与兽医单位联系,及时获得地方流行病学信息,科学开展免疫工作。
综上所述,猪、鸡瘟作为经常发生的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将给养殖户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日常饲养猪、鸡过程中,需要做到科学养殖,平时加强对猪、鸡生长状态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猪、鸡瘟症状,通过合理用药和科学预防限制疫病的传播,为猪、鸡养殖的经济效益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