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虎
(莱州市虎头崖畜牧兽医站,山东莱州 261428)
畜禽养殖具有经济成本低、饲养周期短等优势,且养殖后可在短期内得到回报,加之近年政府对畜禽养殖业进行大力度扶持,故近年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养殖人员畜禽养殖水平的提升,畜禽也整体产量也在明显增长,部分养殖人员为了追求产量多会选择增加养殖密度,这种养殖方法虽然可在一定时间内提高产量,但会对畜禽的生存空间产生压缩,导致畜禽患病率明显提升,本文就畜禽产生疾病的原因、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幼畜禽体内便定居有一定量的微生物,例如:幼猪仔15日龄时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大肠埃氏杆菌等便已经定居在体内。但此类微生物定居幼畜禽体内后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但若外界气温骤变、饥饿、长途运输、进食霉变饲料、受到惊吓等情况均会导致幼畜禽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机体各功能出现紊乱情况,在短时间内幼畜禽无法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若此时原寄宿在体内的致病菌乘虚而入便会产生大量毒素,导致幼畜禽机体发病。
近年来畜禽养殖均进行基础性免疫工作,但畜禽免疫工作均以基层兽医、养殖人员为主,导致基础免疫存在免疫不全面等问题,例如:在猪养殖免疫过程中多存在剂量不足,主要是防疫收费难度较大,防疫人员在进行基础性免疫工作过程中不愿意增加防疫剂量、疫苗稀释后保存条件较差,不仅会影响疫苗质量还会降低防疫质量,特别在苗猪交易过程中各地区均存在耳标未防疫的现象,运回后一周便会患病,经兽医解剖后多存在猪瘟临床表现,加之当前社会上散养母猪基础性免疫存在种类不全等问题,导致母猪生育能力下降,产仔率、生活率均受到明显影响,甚至部分养殖户存在整窝仔猪死亡情况,导致部分养殖户频繁淘汰母猪,造成经济损伤。当前家禽的防疫工作由养殖户自身进行,但养殖户未掌握科学的免疫程度且存在多品种混合防疫情况,在使用疫苗防疫过程中还会出现疫苗超剂量使用情况,不仅会浪费疫苗还无法达到预期免疫效果[1]。
基于用地难度养殖户只能在自己有使用权的地域搭建畜禽房舍,且畜禽房舍多建立在住宅区背后,不仅终年难见阳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禽的生长,出现冬天无法保温、夏季无法散热等问题,且当前已经发现的吸血类昆虫较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疾病的发生与传播速度。当前建成的大规模畜禽“东西方向”的较少,多见“南北方向”,养殖户畜禽养殖时多未进行长远打算,多选择进行简陋搭建,以减少经济支出,甚至部分畜禽养殖棚存在上面滴水、下面渗水情况,对畜禽养殖场所严重影响[2]。
随着养殖户饲养规模的扩大,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会选择自己配置饲料,但自己配置饲料所需原料量较大,且需要分批次进行购买,所以养殖户在配置过程中无法保障饲料质量,甚至部分饲料存在霉变情况,若畜禽使用后不仅会延缓其生长速度,还会降低其产量[3]。
当前大部分商品类饲料中均含有不同剂量的抗生素,就算是自配饲料也会添加抗生素,在配置过程中存在搅拌不均匀、用量不标准等情况,一旦发病便会增加治疗难度。
养殖户在选择饲养场址时除考虑交通、水电等基础性问题外,还需结合养殖场址周围的大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保畜禽养殖场址周围无大型污染工厂、养殖场址要原理居民区3~4km,且周围无其他饲养场址,还需具备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地势较高等优势[4]。
在对饲养场建筑布局上我们需将生产区、生活区域分开,并将两者距离保持在50~80m范围内,在饲养场地大门口、生产区出口及入口处均需设置消毒池。
畜禽养殖舍内不仅要保证空气流通,还要对老鼠、鸟类等进行预防,畜禽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均存在差异,为避免畜禽出现呼吸道疾病,养殖人员要及时清理粪便,保持畜禽舍内干净,对发现的患病畜禽需及时进行焚烧处理[5]。
在对畜禽饲养过程中要保证畜禽机体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在提高其免疫能力同时,减少疾病发生率。选择饲料干净、干燥、新鲜,不可喂养变质、霉变、虫蛀饲料,还需根据畜禽不同生长需求对饲料进行合理搭配,以满足其发育能量、蛋白质等物质需求。
畜禽在我国迅速发展,为避免畜禽疾病发生率我们要加强饲养管理,在保证畜禽、养殖人员健康同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畜禽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