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春
(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局,山东莒南 276600)
鸡慢性呼吸道病主要由霉形体引起,30到60日龄鸡群容易感染。针对发病鸡群,需要加强观察,确定呼吸道疾病种类,以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鸡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较强,从临床上来看缺乏明显症状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流涕、张口呼吸、食欲减退、咳嗽、眼睑肿胀等,需要通过病理解剖确定鸡气管和鼻腔上是否存在较多黏性分泌物,确认囊壁是否存在结节坏死病灶和淡黄色渗出物,黏膜是否存在充血增厚情况。部分患病鸡为排出鼻腔液体,会经常摇头。出现鼻炎后,气管、口腔等位置会出现炎症,解剖后可以在舌根、颊部等位置发现黄白色或灰白色喉样假膜。病情严重时患鸡喉头堵塞,需要张嘴伸颈呼吸,发出断续的咕噜声,未能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患鸡死亡。一经确诊,需要立即对鸡群使用红霉素,在1kg清水中进行100mg药物混合。针对患病鸡群,需要持续喂药5~7d。与此同时,可以在1kg清水中融入400mg螺旋霉素,持续喂药3d。针对病情较重鸡,需要肌肉注射链霉素,一次5~10万IU,每日两次,连续给药3d。此外,同时可以采用中药方剂进行预防,将75g石膏、60g鱼腥草与各15g的甘草、麻黄、杏仁、桔梗混合,粉碎后按照2~3g/kg剂量加入饲料中。
导致鸡群发生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原因较多,与环境、种鸡、接种等各种因素有关,所以想要避免疾病的发生,还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实现疾病的综合预防。
想要避免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首先需要确保种鸡健康。在进行苗鸡、种鸡购买时,还应通过正规鸡场进行购置,确保鸡场之前未发生鸡慢性呼吸道病。针对购入的种鸡,需要先隔离2个月进行观察,确定健康后可以进行混合饲养。隔离期间一旦发现病鸡,需要立即淘汰。同一鸡舍应当禁止混养不同品种、来源和年龄的鸡,并且最好用具消毒、清洗工作,在20日后进鸡。每隔3个月,还需要对鸡群开展血清学检查,发现阳性需要将鸡群淘汰,禁止留种。
在防治方面,疫苗接种是有效的手段。针对1周龄种鸡,主要接种支原体冻干苗,10周龄时再次接种该疫苗一次。接种时,对于7~15天龄雏鸡可于颈部皮下进行0.2ml灭活苗的注射,对成鸡剂量应当提高至0.5ml。为防止鸡群因支原体等病原体入侵感染鸡慢性呼吸道病,需要对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进行免疫接种。结合鸡群实际情况,饲养人员需要完成疫苗类型和接种方法合理选择,接种前事先在饮水或饲料中进行营养素的添加,达到提高接种成功率的目标。
分析鸡群感染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原因可以发现,鸡舍通风不良,使得鸡舍空气中粉尘堆积,氨气浓度过大,容易导致鸡舍内微生物滋生,促使鸡群呼吸黏膜受损,容易出现发炎或坏死问题。鸡舍杂草物未能得到及时清理,造成鸡饮食不均,污物堆积,将导致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引发疾病。而鸡舍缺少完善保暖设施,导致鸡群受寒受冻,也容易导致鸡群染病。采用单一饲料,如1周龄雏鸡缺乏维生素A将导致鸡运动失调、消瘦,容易患病。在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防暑防寒,在确保鸡舍得到及时通风换气的情况天,加强春冬季节保暖保温工作,并在夏季进行降温降暑,使鸡舍始终维持60~70%湿度,减少鸡群受到的环境刺激,如噪音、寒冷等。根据天气、饲养密度等情况,还应加强鸡舍温湿度调节控制,春季每日进行3~5次换气,时间控制在15~20min以内,避免空气直接吹向鸡群。在鸡群喂养方面,还应适当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等,使鸡群抵抗力得到提高,成功实现疾病预防。
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由于鸡群饲养密度过大,未能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导致细菌病毒进入鸡体内,并在呼吸道内繁殖,将会引发鸡慢性呼吸道病。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从而实现疾病有效预防。在鸡舍管理方面,每日需要打扫一次,每周进行1~2次消毒,确保洗水槽、食料槽等用具都得到了严格清洁。通过及时清扫粪便和垫料,能够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在消毒过程中,还要使用动物防疫部门规定的消毒药物,如百毒杀、过氧乙酸等,从而使鸡舍消毒效果得到保证。针对外来人员或车辆,如不做好消毒应禁止入内。在进入鸡舍前,试样人员需要做好消毒。结合鸡群生产情况,可以适当在饲料中添加皂角、板蓝根等,使鸡群抵抗能力得到提高,降低鸡群病毒感染发生率。
结合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可知,春冬季节病原较多,鸡群发病率较高,治疗时需要结合鸡群症状确定呼吸道疾病种类,通过对症下药实现疾病治疗和预防。此外,还要通过完善接种、做好环境卫生等措施实现疾病全面预防,继而使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