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玲
(确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驻马店 463200)
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水禽养殖规模比较大,很多地区在鱼塘内饲养鹅,通过这种混合养殖的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改善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各类疫病会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为此需要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小鹅瘟属于发病率极高的败血性传染病,雏鹅3~30日龄为主要染病群体,该疾病影响范围大,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比较大,为此养殖户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小鹅瘟的研究和分析,一旦发病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小鹅瘟得到有效的控制。
小鹅瘟具有3~5d的潜伏期,该疾病感染性极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影响全部鹅群,临床症状主要区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以及亚急性型[1]。
最急性型主要染病群体为雏鹅7日龄以内,患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鼻部分泌物增加、精神萎靡、随病情发展,陆续出现两腿乱摆动、抽搐等症状,病程时间短,死亡率极高。急性型主要染病群体为雏鹅7~15日龄,主要症状为采食量降低、精神以及食欲萎靡不振、饮水量增加,羽毛散乱,粪便为绿色或灰白色,鼻孔位置出现浆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无法正常站立,病情危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脱水死亡,病程时间约为3~4d,鹅日龄增大,急性型可转换为亚急性型。亚急性型主要有染病群体为雏鹅15日龄以上,临床症状包括采食量降低、消瘦、行动迟缓、精神萎靡、生长发育缓慢等,病程时间比较短,约为5~7d。
小鹅瘟主要传染源为带病鹅,春季和冬季为高发期,小鹅瘟病毒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鹅体外,对饮水、饲料以及整体饲养环境会造成比较大的危害,主要传染方式为消化道传染以及垂直传染,一旦发生小鹅瘟感染,将会导致鹅的血液、脾脏、脑、肠道均含有大量病毒。1月龄雏鹅感染小鹅瘟几率最高,其中10日龄以内雏鹅在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接近100%。现阶段,很多饲养人员对饲养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饲养密度过高,饲养温度以及湿度不合理,导致鹅染病几率持续增加[2]。
小鹅瘟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琼脂扩散实验、酶联免疫吸附、中和试验等方法。在分离病毒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经患病鹅脾脏、肾脏、肝脏剪碎后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及青霉素和链霉素,经过研磨、冻融、离心处理,选取过滤液进行系统的培养处理,随着培养的持续进行,细胞会出现溶解脱落以及折光性增强的情况。临床进行小鹅瘟确诊也可以采用分子生物检测的方法以及荧光检测法,通过短时间采集新鲜的实验样本,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分析,获取准确的检测数据。
为有效的防治小鹅瘟,需要加强对疾病流行基本规律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种鹅的免疫,使其繁育的雏鹅在母体中获取天然免疫的抗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在种鹅产蛋前15d左右注射小鹅瘟疫苗,注射疫苗后,雏鹅能够具有较高的免疫力,为保证免疫效果,需要在产蛋前1个月进行2次免疫,实现对雏鹅免疫期的全面延长。雏鹅也需要进行疫苗免疫处理,并进行隔离饲养,避免病毒感染。为避免环境因素引发的小鹅瘟系统传播,需要对养殖场所的各类器具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免疫的效果符合要求[3]。
饲养鹅的过程中应当加持全进全出以及自繁自养的饲养模式,降低外界引种的数量,避免从疫区引进雏鹅以及种蛋。从外界引进的种鹅需要及时接种卵黄抗体,并进行隔离饲养。雏鹅的饲养密度需要严格控制,保证通风、温度、湿度符合要求。饲料需要保证营养充足,为提高雏鹅的免疫力,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电解质和维生素。对饲养场所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定期清除粪便和更换垫料,具有饲养条件的饲养场所可以建设专门的净化系统,避免饲养周边环境出现污染问题。为对饲养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可以采用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百杀毒进行扫毒,病死鹅需要进行消毒以及深埋处理。为降低小鹅瘟的发病率,不得在鹅肠内部饲养鸡鸭等动物,并进行系统的灭蚊蝇和灭鼠工作。加强对进出鹅场车辆以及人员的管理,全部进入鹅场的车辆和人员需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对种蛋以及孵化场所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消毒,鹅群出售后需要进行空置消毒处理,避免产生交叉感染的问题。
小鹅瘟的治疗可在皮下位置注射高免血清,病重鹅需要适当增加注射次数。在鹅群饮用水中需要加入抗病毒类药物,如抗毒素、毒炎清等,持续使用4d,每次使用时间为3h,以此来达到治疗以及免疫的效果。
小鹅瘟对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产生严重威胁,为此需要加强研究和分析,制定科学的养殖方案,加强养殖管理,通过各类完善的措施,实现对小鹅瘟的有效防控,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免疫和治疗,从源头上避免小鹅瘟的扩散,促进养鹅行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