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松
(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南充 637400)
仔猪肠道内存在部分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对机体本身的健康造成威胁,而在特定条件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肠杆菌量将逐渐增多,致使产出多种毒素,对中枢神经和血管等机体组织造成影响,在各种毒素的影响作用下,体内的水分将无法正常运转,最终导致共济失调的问题。
应激现象指的是在断奶、生长环境变化、气候差异较大或者饲养方式转变等情况下,仔猪自身所形成的反应。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仔猪发生应激反应时,便可能引发水肿病。
刚断奶的仔猪消化系统并未发育完全,胃肠中的蛋白酶和盐酸量尚少,很难实现对摄入蛋白质的有效吸收和分解,其中植物蛋白质的分解率较低。在仔猪饲养的过程中,如不能考虑到仔猪的消化功能,过多的添加豆粕,则会因豆粕中的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凝血素的双重影响,致使仔猪肠道内绒毛受损,最终导致肠道难以吸收蛋白质,使其在肠道内腐败、发酵对肠道神经产生刺激影响,从而产生腹泻和水肿症状。
仔猪饲养的过程中,不注重营养搭配,长期食用相同的饲料,致使仔猪体内缺乏生长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致使仔猪的免疫功能降低,从而无法抵抗该病症的影响,产生水肿疾病。
仔猪水肿病属于急性病的一种,在季节交替期间的发病率较高,且生长发育较快的仔猪更易于发病。该病症主要危害的猪群为,断奶期间的仔猪,一般而言,断奶1~3周的仔猪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症具备一定的传染性,且会产生突发病症死亡的现象。
急性病例常未见任何症状即突然猝死。亚急性病例主要特征是:眼睑严重水肿,颜面、颈部、耳根部水肿。病猪初期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体温38.6~39.5℃,结膜充血,不喜活动,步态不稳;继而兴奋不安,食欲废绝,口吐白沫、叫声嘶哑,反应过敏,盲目前进,作圆圈运动,共济失调,站立时弓背发抖;随后惊厥倒地抽搐,肌肉震颤,四肢不断呈游泳状划动。若强行驱赶,则耸毛拱背,后驱左右摇摆,步态蹒跚,拖地而行,并伴有心跳急速,呼吸促迫,反应迟钝,皮肤敏感,触之惊叫,少尿或无尿,多腹泻少便秘;最后呼吸困难,体温降至36℃以下,昏迷死亡。
分析仔猪水肿病的流行现状以及临床症状,便可得出诊断结果。但在该病的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很难通过上述方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同时,由于该病症的一些出血现象和猪瘟以及猪丹毒的症状相同,为此在诊断中应结合各类病症的发病特点,进行明确区分。水肿病在发病期间,无体温升高症状,且发病猪为仔猪;而猪瘟病情则可全面威胁各个年龄的猪群;猪丹毒在架子猪群中较为常发,发病时会伴有高体温症状。借助剖检对比各类病症的病理特点,猪瘟和猪丹毒的病理变化相对明显,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区分。
猪场养殖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母猪繁殖能力,会采取早断奶的方式,同时早期断奶也可增加仔猪的发育速度。但实际上,早期断奶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即使仔猪出现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与母猪分离饲养的心理应激;更换饲养圈舍的环境应激;更换饲料的营养应激,这三种应激反应中,营养应激对仔猪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大。基于此,要求在断奶前期就适当喂食饲料,使其能逐步完成由母奶到饲料营养的过度,降低营养应激反应因素对仔猪健康的影响。
考虑到断奶期间的仔猪肠胃发育还不完全,且胃酸分泌量较少,很难实现对蛋白质的有效分解,因此在断奶之后,应尽量选择蛋白质含量较少的饲料进行饲养。相关资料指出,断奶期间仔猪摄入饲料中的蛋白质不得超出19%。
缺铁性贫血是仔猪饲养中的常见现象,该类症状的产生不仅会威胁仔猪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增多,从而引发腹泻和水肿症状。这就要求相关的养殖人员应在仔猪出生的3天后,注射丰血宝或者牲血素等,对其进行补铁操作。
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预防仔猪水肿病和仔猪腹泻有一定的效果。
经过多年的水肿病防治研究,发现k88、k99的基因疫苗针对仔猪水肿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且对于控制腹泻症状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一般而言,需要根据仔猪的发育状况,适当给药,每头仔猪1/4~1/3即可。此外,仔猪的年龄在18天左右时,可以采取多价酶胶苗,通过提升仔猪的机体免疫力来控制仔猪水肿病的发病率。
因寄生虫会对仔猪的肠道黏膜构成影响,致使仔猪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增多,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反应,最终导致仔猪腹泻问题,出现局面麻痹和水肿的现象。
做好病猪的各类操作,且定期清扫圈舍,对粪便和一些分泌物进行及时清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染率。此外,还应做好定期消毒操作,应确保圈舍地面的干燥性,不得出现积尿和积水现象,从源头上入手,控制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