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红志 张勇俊 赵仙苗 张朝鹏
(1.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 710000;2.西安邦腾农牧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
PRV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150~180 nm之间,囊膜表面有长约8~10 nm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
PRV只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NA,平均胞嘧啶与鸟嘌呤含量高达74%,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由长独特区(Unique long region,UL)、短独特区(Unique short region,US)以及位于US两侧的末端重复序列(Terminal repeat,TR)和内部重复序列(Internal repeat,IR)组成[1]。
PRV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由72个阅读框组成,可编码70种蛋白,目前已发现和命名的有gB、gC、gD、gE、gG、gH、gI、gK、gL、gM、gN11种。这些糖蛋白都是病毒粒子的结构成分(除gG糖蛋白外)。其中gD与细胞受体结合后,使结合状态从可逆状态进入不可逆状态,为PRV侵入细胞发生感染所必需。编码gB、gE、gH、gI、gL和gM、gC糖蛋白促使病毒快速粘附于细胞表面,gB是主要病毒抗原,在PRV进入中起关键作用。gG基因是伪狂犬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它的缺失与插入对病毒在体内增值无影响。糖蛋白gB、gC、gD在免疫诱导方面最为重要。伪狂犬病病毒的毒力是由几种基因协同调控,其中TK是PRV最主要的毒力基因[2]。
猪伪狂犬病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 d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 d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 d内完全恢复。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3]。
猪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猪伪狂犬病是指不同阶段猪受到伪狂犬病毒的侵入,造成自身免疫力低下,表现出不同症状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猪伪狂犬病主要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接触方式进行传播,且此疾病的病症最为明显,传染率最高。通常情况下,伪狂犬病毒通过鼻液、飞沫、分泌物等多种途径排出体外,然而病猪的病毒传播可依靠鼻部接触、饮水等途径,这些方式的接触均导致伪狂犬病毒散播在猪场内的各个不同猪群中。当伪狂犬病毒侵入公猪身体后,伪狂犬病毒在精液中一般可存活12d之久。当猪场人员采用此精液对母猪进行人工授精,极易导致母猪感染病毒,最终出现妊娠不成功。猪场工作人员可以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猪场内的猪群进行检查,继而筛选出患有伪狂犬病毒的阳性猪。引起猪群免疫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场内没有合理、安全的免疫程序。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由于猪场内工作人员未掌握母源抗体的消失时间规律,从而对仔猪的免疫时间无法进行确定,所以当仔猪体内来自母猪的抗体在高滴度时,通常对仔猪进行肌肉注射,继而达到接种的目的,然而母源抗体将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4]。猪伪狂犬病传播的速度较快,且阳性率可达100%。当整个猪场内个别猪群发现阳性野毒抗体,同时伴有咳嗽时,在以后的2~3周内整个猪场都有可能被病毒感染。
猪伪狂犬病病毒株感染猪群后,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都有非常典型的猪伪狂犬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扁桃体水肿、化脓、出血、溃疡甚至形成伪膜,肝脏、脾脏形成非常典型的黄白色坏死点或白色坏死结节病变,肺脏弥漫性点状出血,肠道出血,肾出血,脑出血、水肿等特别典型的病理变化。尤其以临床上发现哺乳仔猪发生病毒性心肌炎为主要特征,心肌呈白色条纹状坏死[5]。
2.4.1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包括核酸杂交(DNA探针技术)、普通PCR诊断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等。其中,DNA探针技术利用DNA探针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特性,可以活体直接检测,而且快捷简便;普通PCR诊断样本用量少、检测速度快,一般5 h就可以检测出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更加敏感,特异性相对其他方法更强,可以对潜伏期或者亚临床感染疾病进行有效的诊断[6]。
2.4.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多种血清学方法可用于伪狂犬病的诊断,目前常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微量血清中和试验(MSN)、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乳胶凝集试验(LA)等进行诊断[7]。其中血清中和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都是最好的,并且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的诊断方法。但由于中和试验的技术条件要求高、时间长,所以主要是用于实验室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样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3~4 h内可得出试验结果,并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广泛用于伪狂犬病的临诊诊断。另外,近几年来,乳胶凝集试验以其独特的优点也在临诊上广泛应用,操作极其简便,几分钟之内便可得出试验结果。
猪伪狂犬病同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病和猪流感等病的症状类似,临床上需进行鉴别诊断。
(1)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有木乃伊胎则考虑伪狂犬病;弱胎、死胎的头盖骨肥厚者考虑流行性乙型脑炎;对死胎剖检,前驱皮下水肿、脑膜出血、脑盖骨出血则怀疑为伪狂犬病,后驱皮下水肿、脑组织出血、沟回间出血则怀疑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2)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吻突通常有绿豆大小的瘀血斑点,呈紫黑色;病死猪剖检,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表面呈浅红色或灰色,且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而圆环病毒病例的吻突部颜色深谙,触诊发凉;躯体皮肤或四肢下部有吉痘样溃点;病死猪剖检,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呈白色,且肾脏出现边沿整齐、绿豆大小的白色坏死灶。
(3)猪流感通常与气候突变有密切关系,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且一般无神经症状,采用退热药和抗生素类药可治愈[8]。
猪伪狂犬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应以预防为主。遵守科学引种制度,发病果断隔离或淘汰,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逐步净化猪场。
由于该病一经感染可潜伏感染,存在隐性带毒猪,因此,规模猪场应实行自繁自养,培育属于自己猪场的健康种群,若无特殊情况不要从外面引种(精液),严禁从疫区引入。引进种猪、后备猪时,需隔离饲养45 d,期间采血送实验室检测,并做好配种前的疫苗免疫及驱虫工作,血清学检测确认为健康猪只,方可混群饲养。
一旦发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检测确诊后,全场紧急免疫,条件允许时,淘汰全部阳性猪。对一切有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均进行彻底消毒。隔离舍由专业人员饲养,隔离期间禁止外来车辆及人员随意走动。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使用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每年全群普免3~4次,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阳性率高的猪场,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第二次使用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5 d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3日龄内使用弱毒活疫苗滴鼻免疫,55~65日龄接种弱毒活疫苗1头份,3周后弱毒活疫苗加强免疫1次。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3日龄内使用弱毒活疫苗滴鼻免疫,55-65日龄接种灭活疫苗1头份,3周后弱毒活疫苗加强免疫1次。
猪场要科学选址,其内部各区间的距离适当,相互独立,防止交叉感染,各饲养管理人员禁止串舍,并做好人员、车辆、猪群、用具以及各种器械的日常消毒工作。消灭猪场中的鼠类,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进全出,分阶段分日龄饲养,根据不同阶段的猪只营养需求给予新鲜的饲料供给。保证饮水的清洁和充足。做好圈舍卫生、通风、夏天降温和冬天保温等工作,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减少猪群应激。在猪只转群、疫苗免疫前添加维生素及黄芪多糖等,提高主动免疫力,及被动免疫应答能力。
(1)引进阴性后备猪,做好配种前疫苗免疫工作。
(2)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3)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4)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