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丽 郭 娟
(1.海安市角斜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33;2.海安市雅周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41)
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养殖规模扩大,猪副伤寒感染几率也逐渐增加,猪副伤寒临床症状为败血症、腹泻、肠炎,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损失。猪副伤寒与温度环境也有着直接关系,疾病诊断时应结合具体临床症状确诊,制定可行性整治方法。
沙门是杆菌为卵圆形小杆菌,兼性厌氧菌,不形成芽孢与荚膜,能运动,呈革兰氏阴性菌。常规培养条件下生长稳定,37℃条件下培养20~24h,形成的菌落可以达到4cm。三糖铁琼脂出现硫化氢,无吲哚。VP试验阴性、MR检测呈阳性。沙门氏菌与热、消毒药、外部环境抵抗力大小同大小肠杆菌相近。对热抵抗力较低,60℃环境下20min即可杀死,几分钟即可被5%石碳酸、2%烧碱等灭活。
该病多发于6月龄幼崽,1~4月龄体重12~15kg感染几率高,为散发性且成地方性流行。该病船员然为病猪与带菌猪,利用粪尿将病原菌排出至外部,污染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一些可以经过带菌母体子宫感染,传播迅速。该病常年均可发生,不过在春冬温度较低环境下较为容易发生。
该病潜伏期可以结合生猪抵抗力与细菌数量、毒力不同而异。短则2d,长泽30d,通常在一周左右,可以划分为急性、慢性、亚急性几种。其中,急性病临床症状为:在集体抵抗力较差而病原体毒力较强时,病菌感染能够快速发展为败血症,体表症状为体温升高,40~41℃,精神低迷、食欲不振。一般不见腹泻,病程约一周呈水样、粪便呈黄色;在耳尖、胸前、腹下位置可以看到紫红色斑点。该病病程约2~4d,发病后24h可能出现死亡。亚急性与慢性较为常见,患病生猪体温达到40~41℃,精神沉郁、寒战,眼部带有粘性分泌物,上下眼睑被黏住,部分生猪出现角膜浑浊,甚至引发溃疡。患病生猪食欲降低,便秘后下痢,粪便为水样淡黄色、恶臭。因为下痢、失水体重急速降低。患病中后期有弥漫性湿疹,尤其是腹部皮肤带有浆性覆盖物,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溃疡症状。
急性病病理为败血症病理变化,脾肿大、呈暗带蓝,切面为蓝红色,脾髓质软化。肠系淋巴结肿大且充血;肝部有轻微肿大,偶尔可以看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身体各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黏膜可以看见急性卡他性炎症。亚急性与慢性病死亡生猪尸体逐渐瘦弱,病例皮肤带由于痂样绿豆皮疹,特点为病变盲肠、结肠,肠壁变厚、黏膜上覆盖一层灰黄色弥漫坏死与腐乳状物质。剥开后可以看到底端红色、周围不规则溃疡。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一些肝可以看到黄灰色坏死小点。肺心叶、尖叶、隔叶前下缘会有肺炎实变区。
该病集中于4月幼崽,为地方性流行;寒冷、温度变化较大环境病发较高,一些幼崽抵抗力致病诱因存在多发。亚急性与慢性典型症状为:持续下痢,慢性经过。大肠有典型的溃疡,肠壁增厚,黏膜上依附一层灰黄色弥漫性坏死与腐乳状物质,肠系淋巴结肿胀初期诊断。急性病例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急性病例可以由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容易成功。肝、脾、肠系淋巴结、病变肠管的内容物与长黏膜作涂鸦染色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接种于SS培养基与麦康凯培养基,38℃下培养24h可以看到带有无色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一段时间后,一些沙门氏菌由于行程硫化氢使得菌落中心发黑,挑起可疑菌落展开生化试验。对分离的沙门氏菌有待进一步展开血清分型实验,确诊所属群别。
通常该病治疗分为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磺胺类药品等,治疗过程中应对易感生猪展开药物预防,把预防药品添加在饲料内。首先,氯霉素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口服治疗方法为:50~100mg/kg,添加3次,效果显著。肌肉注射根据10~30mg/kg注射3次,持续一周,效果显著。或者使用复方新诺明一天70mg/kg,第一次用药药量加倍,2次口服,持续7d。其次,甲氧苄氨嘧啶按照体重5~8mg/kg,2次口服,持续7d。其次,中药治疗方法为:黄连、黄苓、花粉各5g,地榆、白头翁、麦冬、柴胡各9g,神曲8g,栀子、猪苓、泽泻各5g,大黄3g,二花5g,蒲公英8g,白术、甘草各5g。将上药煎熬调汁,混合稀粥内进行喂服,1剂/d,连续喂养3~4剂,效果显著。最后,加强生猪饲养管理,幼崽出生后保证及时吃到初乳,断乳前提前补料从而提高幼崽抵抗力,增强疾病预防能力。
生猪养殖中,科学养殖、规范养殖是减少疾病发生的根本,其中猪副伤寒疾病作为影响生猪健康养殖的根本,还应加强诊断与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猪健康生长,降低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