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日安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湛江 524300)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从传统的独立个体养殖逐渐倾向于规模化的养殖,同时带动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各类疾病的发生可能会造成猪的死亡,从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伤。高热类疾病在猪养殖期间较为常见,重视不同类型高热疾病的快速诊断与鉴别,便于快速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猪高热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就猪常见高热类疾病的快速临床诊断及防控技术综述如下:
猪高热类疾病囊括了大量的疾病类型,而不同高热疾病在流行病学方面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可通过这种差异性可对不同高热类疾病做出有效鉴别。比如:(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该病为传染性疾病,病猪主要是怀孕母猪以及仔猪,母猪会出现繁殖障碍,比如流产、死胎;仔猪则会表现出呼吸道症状,比如败血症、呼吸困难等。此类高热疾病传染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与生殖道;(2)猪瘟(CSF)同样在四季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品种猪群均可患病,出生10日龄以及3月龄仔猪发病率最高,患猪除了典型的高热症状外,还会随病情发展出现梗死、不同组织广泛出血,传染途径包括消化道、黏膜等;(3)仔猪副伤寒,该病在每年多雨潮湿季节有较高发病率,感染对象主要是2~4月龄内的仔猪,此外在寒冷以及季节交替期间也有较高的发病率。总之,通过不同高热类型疾病的流行病学能够作为高热疾病诊断的参考。
猪高热类疾病在发病后除了具有典型的发热症状外,通常还会有其它症状表现,所以通过不同猪高热类疾病发病后其它症状表现可用于相关疾病的鉴别,常见的比如:(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根据此类疾病的大量资料总结,病猪温度高达41℃,病猪食欲下降、全身皮肤发红,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以腹式呼吸为主,耳部会出现蓝色;怀孕母猪在发病后多有死胎、流产、木乃伊胎。数据显示怀孕母猪患病后流产率超过30.00%,而仔猪发病后的死亡率超过50.00%;(2)猪瘟(CSF)。病猪患病后体温可达到41.5℃,除了食欲减退,还会出现畏寒、高热稽留、全身性痉挛。有枯脓性分泌物存在患猪眼内,患病初期存在便秘情况,而后出现腹泻,部分病猪会出现便秘与腹泻的周而复始,全身出血点较多,包括颈部、四肢、外阴、臀部、腹部等;(3)仔猪副伤寒。急性期发病后的仔猪,其体温升高可达到41-42℃,拒绝饮食,淤血紫斑可分布腹下、耳根、胸前等位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腹泻、咳嗽等表现,统计学显示其病死率可达到20.00~40.00%。对于慢性期或者亚急性期仔猪副伤寒病猪,病猪表现出明显的畏寒,眼睑粘连明显,存在结膜炎表现,眼部有黏性、脓性分泌物存在,腹泻后存在暗绿色、黄绿色、暗棕色等颜色粪便,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
猪高热疾病除了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表现外,通过解剖学病理分析也能够为不同疾病做出诊断,为其它存活病猪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不同类型高热疾病患猪解剖病变分析如下:(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解剖后可见患猪肺脏表现出明显水肿,病变切面湿润多汁,间质区域表现出胶冻样且宽度增加,病变肺组织会全部沉入水底,大范围淋巴结明显充血与肿大,颜色多为棕褐色,肾脏表现出土黄色、褐色;(2)猪瘟。解剖后存在较多出血点,人扁桃体、胆囊、膀胱、心脏以及浆膜等,淋巴结表现出明显充血与肿大,病变组织切面表现出大理石样,中间红白相间,肾脏表面存在较多出血点,整个肾脏表现出土黄色。有梗死性病灶存在脾脏边缘,脾脏无明显肿大,慢性猪瘟有“纽扣状”溃疡病灶存在回肠、回盲瓣以及结肠区域;(3)仔猪副伤寒,解剖后可见脾明显肿大,切面呈现出蓝红色,有细小的黄灰色病灶存在肝实质,慢性以及亚急性患猪,其盲肠壁与结肠壁厚度增加,有假膜存在黏膜上部,假膜下有较多溃疡面,且呈现出不规则状。
由于猪高热类型疾病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以及药物因素等,因而需要从以上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治各类猪高热疾病的发生。总体而言,猪常见高热类疾病防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科学养殖。养殖人员需要学习各类猪的养殖知识,强调猪的标准化养殖,规范日常工作安排,如做好猪的免疫疫苗接种、重视猪圈的日常消毒,保证消毒的彻底性,及时清理猪圈卫生;(2)注重营养供应。猪在养殖期间,需要定期检查饲料有无霉化问题,避免将发霉的饲料用于猪的饲养,根据猪在不同阶段的生长区域,保证饲料中不同元素的科学配比,尤其是微量元素的补充,避免自身营养不足降低免疫力;(3)加强日常检疫。根据国家对母猪、生猪以及仔猪等相关免疫要求,做好不同阶段猪的免疫工作,尤其是引入外地品种的猪,需要重视检疫,防止其将相关传染病菌带入当地;
不同地区在畜牧业养殖期间主要与猪为养殖对象,同时肉猪也具有较好的市场价值,而高热疾病的发生对猪以及养殖户均可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总结不同高热疾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解剖学病理改变能够综合做出诊断,同时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措施,降低猪高热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