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培涛 姜 峰
(牟平区水道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烟台 264109)
羊病包括普通疾病、传染疾病以及寄生虫类疾病,其中传染类疾病以及寄生虫类疾病的出现,对羊群的危害性会非常大。所以,为了对这些羊病进行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避免产生过多的经济损失,对于羊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的措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羊出现呼吸道疾病以及感冒等,多发生于春季以及天气寒冷的季节。因为初春时,天气依然比较寒冷,羊自身的抵抗力会比较弱,所以会造成一些疾病的流行和产生。羊的流行性疾病一般会多发于冬春季节,其中冬季为高发期,羊群的感染率以及死亡率会比较高。同时,由于春季会比较潮湿和温暖,所以羊比较容易患上寄生虫类疾病。
羊病多发在草原牧区,平原区域以及盆地区域等。
发病率比较高的品种为山羊,其发病率明显高于绵羊[1]。羊的病毒病预防工作非常困难,但是细菌病会容易治疗一些。寄生虫病的感染率非常高,并且造成的危害也比较严重,但是易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
羊发生疾病的生物性因素为病毒,寄生虫以及细菌等,不同的因素会导致病毒性,细菌性以及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生。传染源或者存在于空气和物质中的病原微生物,会利用相应的屏障进入到健康的羊体内,并在体内进行繁殖,这样便会引发相应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以及传染性[2]。其中最为常见的为,生物因素引发的羊病。
非生物因素包括日常的饲养以及管理,羊的生活条件改变,如:营养状况,冷热交替等等都会对羊的健康造成影响,使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羊病的产生。此外,羊病中最常见的内科以及外科,产科等疾病,都属于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羊病。其中,内科疾病与日常饲养管理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饲料的营养搭配出现失衡的情况,会使羊出现营养代谢问题,因此出现营养代谢疾病。
在日常饲养的过程中,一旦有羊群发生病情情况,要对其进行有效并且全面的管理,特别是提升饲养过程当中的相关管理工作。羊群的饲养工作包括卫生管理,饮食管理,环境管理以及疾病控制预防管理等等,在对羊群管理时需要对羊圈的通风性,清洁型以及安全性给予保证,并定期对羊圈进行彻底的消毒。对于饮食方面的管理,需要注意饲料以及水源的卫生,并且羊群的居住环境也要保持卫生,以便预防羊食用不卫生的饲料或者水源等。对于羊群的保健工作,要结合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培训和指导要求,定期接种疫苗,进行科学的管理饲养,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等等,切实落实好日常管理工作。
羊群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隐藏的疾病。所以养殖户对于这些隐藏的疾病会很难发现,作出积极的治疗[3]。面对这样的问题,养殖户需要对羊群的生活习惯进行详细的观察,并结合具体的羊群情况,如:皮毛情况,粪便情况,尿液情况以及异常行为,生命体征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一旦有异常数据出现,需要向兽医站技术人员寻求帮助,在详细分析之后,应用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这样可使疾病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针对羊群的饲养非常容易产生一些疾病,严重危害着羊群的健康。所以需要使用一定的措施对羊群的疾病进行控制。对于普通类的羊病,需要做好相应的卫生管理工作,保障羊的日常饲料以及水源的清洁卫生。并且,对于羊群的放养区域,要进行严格监控,选择在无污染的区域进行放牧,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其二,对于传染类疾病,一定要落实好相关的预防工作,羊在生长时会产生一些细菌,对羊的健康造成了威胁,所以需要做好系统的隔离工作,为羊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羊圈内产生了传染类疾病,一定要对羊群进行隔离治疗,并向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以便及时对疫情进行控制。对于寄生虫类疾病的预防,需要对羊的粪便进行彻底的清理,确保羊体内以及生活的环境为无污染的状态,这样也可对羊群体内以及体外的寄生虫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一定要保障羊圈的通风性,采光性等等,定期对羊体表以及羊圈进行消毒,消毒的范围要彻底。
羊病的发生与养殖管理,饲料卫生以及水源卫生等走着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饲养人员对于羊病预防以及控制要有所提升。同时,对于常见类疾病要有所了解,提升日常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羊病的预防和疫苗的接种工作,对羊病的防治会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