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金凤
(克东县兽医卫生防疫站,黑龙江克东 164800)
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和普通疾病,是畜牧养殖中,大多数动物经常会患的疾病类型。这些疾病对于动物养殖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只有做好疾病病因分析,根据这些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控,才能够真正提升疾病防治的具体效果。
(1)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毒、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引发,例如猪瘟。这种病毒往往会有一段比较长的潜伏期,如10~20d。病毒在大多数动物之间广泛传播、集中爆发,会对畜牧养殖中心带来灾害性的影响。大多数动物会在感染了比较严重的病毒之后,数日内死亡,及时可以生存下来,也不再具备市场交易价值。
(2)寄生虫疾病主要是通过不卫生的用水、不卫生的饲料,导致动物染病。大多数的寄生虫都潜伏在动物的皮毛上,也有一些寄生虫,潜伏在动物的耳内、鼻腔内、粘膜内,甚至是肠道内部。他们在动物身上产卵繁殖,造成动物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情绪异常等等。
(3)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器官性疾病、外伤性疾病、四肢伤残、流产、难产等疾病等等。这些疾病并没有具体的发病诱因,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也不会在群体之内进行传染。但是,饲养人员仍然要对普通性疾病高度重视,尤其是,预防一些单价较高的饲养动物,出现这些疾病,对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我国目前的动物养殖,处于一种分散化的状态,根据国家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超过40%的生猪养殖是以家庭单位进行的散养。这些养殖农户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也不是专职从事畜牧养殖工作的,只是从事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的一种经济补贴行为。
在进行养殖的工作过程当中,他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分析方法,与自行摸索的规律探索方法,来进行畜牧动物的养殖。无法分析动物早期的疾病问题,也无法给与动物及时的治疗。只有当动物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疾病现象,使这些养殖户才去聘请当地兽医来进行整治,往往会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些小规模的养殖户也无法为牲畜提供好的生长环境。动物无法获得充足的活动空间,健康水平就会大大下降,免疫力降低、食欲检查、容易被病毒和微生物传染。
2.2.1 生长环境控制
(1)针对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养殖农户在进行养殖选址的过程当中,要秉持着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与当地卫生防疫中心的联系,保障养殖动物可以在优质的环境当中进行生长。如果是大规模的畜牧养殖,要尽量将养殖场建立在地势比较高的环境当中。尽量上风上水,远离被污染的河水和土地,保持养殖场内通风状况良好,场地始终干燥。养殖场要尽量建立在水源充足的地区,保障动物可以得到充足的饮用水。除此之外,养殖场还要设置隔离区,保证养殖场远离人群。同时,在夏季,要做好养殖场的通风工作;在冬季,要做好养殖场的保暖工作,避免温度不适宜,导致养殖动物出现疾病。
(2)在小型家庭散户的养殖过程当中,养殖人员也要尤其注意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的问题。养殖人员要积极通过当地畜牧业,养殖中心技术人员给予提供的书籍和视频等等,优化选址,在自家的院落内选择干净的地区建设养殖场地。在动物幼崽进入之前,要对养殖场地进行充分的消毒,并合理规划好养殖的密度,避免大量的牲畜挤在一个小空间范围之内,导致动物细菌滋生和疾病相互传染。养殖人员要及时清理动物生长产生的粪便,避免粪便的长期堆放,产生大量的细菌,造成动物生病。
2.2.2 提高养殖技术
当地政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养殖人员的实际养殖水平。
第一,要大力推广科学的饲养方法,分析传统的养殖方法对于动物的疾病发生都有哪些影响,从收益增加的角度来宣传,进行科学的养殖都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第二,技术人员要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养殖人员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特征,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方式来选择优质的饲料。
第三,养殖人员要掌握消毒技术,对动物饮用的水和吃的饲料进行消毒处理,选择高质量的饮用水和饲料,时刻关注动物的生长健康情况与体重增加情况。
第四,养殖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疾病鉴别能力与疾病判断能力。一旦发现养殖场内有动物患有初期病症,就要对这些动物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五,要定期对养殖的动物进行身体检查,定期与当地的卫生疾病防疫中心取得联系,听取专家人员的相关意见。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疾病防疫工作效率,是影响动物疾病的主要因素。从本文的分析可知,养殖人员要做好环境控制工作与疾病原因分析工作,提高养殖的科学性。因而,我们要加强对动物疾病病因的理论研究,并根据病因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疫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