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凤茹
(兴隆县农业农村局,河北兴隆 0673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养殖业规模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拉动下蓬勃发展。随着养殖产业数量和质量都飞速发展,养殖产生的畜禽粪污的处理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粪污资源化利用应引起人们的关注。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农村能源革命、土地肥力改善等方面,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各级畜牧、环保等部门切实做好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全力推进农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总结了兴隆县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总体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措施,以供参考。
为切实做好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兴隆县政府成立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推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兴隆县畜禽粪便基本上作为肥料还田利用,全县有畜禽规模养殖场32个,大部分配建了沉淀池、储粪间,产生的粪便大都被周边的种植物定期还田利用,2017年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污设施配建率达85%,粪污资源化利用达66.73%。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便没有集中收集处理,全部采用农户就地堆沤发酵处理后还田利用。总体上看,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情况较好。
兴隆县境内有柳河、滦河等几条河流,有些养殖户因为建场时间早,养殖户环保意识较差,场址距离河道较近,也有个别养殖户建场离村庄较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场生产中的粪污和气味污染日益凸显,给环保、周边居民生活以及河道造成了影响。
近些年,在惠农政策驱动下,一大批畜禽养殖户、规模养殖户被推动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提升,生产总量得到增加,养殖户一味注重畜禽的出栏率,忽视了粪污处理的设施建设,为粪污污染留下了很大的隐患。散养户相对集中的区域,畜禽粪污生产总量较大,没经过集中处理,散养户畜禽粪污乱堆乱放,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养殖户对粪污污染的意识不能跟上时代要求,环保意识不强,未建设防雨、防渗、防外溢储粪间,对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认识不足,畜禽粪污就地堆积发酵还田利用,通过出售干粪还能获取收益,对于气味和渗透污染意识不够强。
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畜禽粪污对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显。畜禽养殖是微利行业,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导致养殖户的投入不足,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粪污处理受到了限制。
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国家应给以相关投入和政策支持。整合各项惠农资金,实施政策支持整合国家项目资金,财政管理资金,金融服务资金和农业保险资金对项目实施倾斜。强大的财政扶持与投入,助推畜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法明确部门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运营机制。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
优化畜禽养殖划分,严格畜禽养殖区域管理。划定禁养区要本着维护群众利益,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生活环境与养殖环境污染区分开,保护重点区域实施禁养,控制敏感区域实施限养,划定适养区域,规范养殖。在禁养区内对已存在的养殖户实施无条件关闭取缔,在限养区内实行限制性养殖和畜禽污染量控制,对养殖场采取相应技术处理,确保粪污达标排放,有效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引导畜牧业绿色发展。
对全县的养殖规模场入户检查、登记在册,与养殖场签订粪污防治承诺书,发放排污设施标注明白纸,指导其建设储粪间、沉淀池等排污设施,并对排污设施的利用进行指导,保证养殖场建设排污设施的积极性。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畜牧产业发展状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考虑周边农田的消纳能力和终端产品利用渠道,通过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按照以地定养、土地消纳、种养结合的思路,采取积极稳妥的推进步骤,全面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促进农用地综合养分平衡,实现种养循环发展。
通过电视台、广播、到村现场宣传等方式广泛开展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以及畜禽粪污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舆论氛围,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的观念深入人心。积极宣传和推广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为核心,采取干清粪、堆积发酵等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利用,整县推进以肥料化利用为基础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