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仁它次
(青海省玉树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玉树 815099)
多头蚴病同时也称为转脑风或者脑包虫病,其主要是由于带科多头蚴而引发的寄生虫病,发病畜多为1到3岁的牛犊,发病没有明显规律,春季属于该病高发季节,发病特征为长期躺卧、精神沉郁、后退或者前冲运动、转圈、兴奋、脉搏加快以及体温升高,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会导致牦牛死亡。该病死亡率较高,如果爆发会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进而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在牦牛患病后,其脉搏和呼吸加快,体温出现明显的升高,并未伴随后退、前冲、转圈以及兴奋等情况。同时,患病牦牛还容易出现脱离畜群、长期躺卧以及精神沉郁等情况。随着囊泡的持续增大,病牛脑组织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容易产生意识紊乱、精神压迫等情况,病牛行走笨拙、离群独居,多数病牛会朝一侧转圈,发病后期还会出现痉挛、失明以及视神经萎缩等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病牛会快速死亡,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在防治多头蚴病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提升自身的防治意识,当地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首先,秉承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原则,与附近的养殖户和畜牧业单位加强联系和沟通,实现区域整体联防,有效避免该病的大范围爆发;其次,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手册以及新媒体等途径加大疾病宣传,提升牦牛养殖户的防病意识;最后,定期组织当地的牦牛养殖户开展多头蚴病的防治教育工作,以座谈会的形式丰富养殖户的防治知识。
死牛是多头蚴病传播的重要方式,为了防治该病传播,需要对死牛尸体进行正确处理。如果发现病死牛,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处理,尸体不能随意堆放或、丢弃以及私自贩卖,严禁喂食家畜,采用深埋或者焚烧的方式进行无公害处理,避免野生动物食用后导致疾病快速传播[1]。
多头蚴病寄生于野犬体内,并且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因此,当地养殖户需要加强联系,定期组织开展灭除野犬工作,限定家犬的活动范围,做好驱虫驱蚊工作,驱虫后的尸体以及粪便要进行集中处理,采用深埋或者焚烧的方式。
首先,如果患病牦牛为一岁以下,其额骨较为薄弱,能够打开颅腔进行囊泡摘除,但是如果患病牦牛为二岁以上,其额骨已经发育完全,骨质坚硬、额窦增大,无法直接打开颅腔进行囊泡摘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了防止牦牛健康受到损害,需要严格规范手术流程,避免对脑组织造成伤害;最后,如果患病牦牛的病情较为严重,其脑组织已经出现了坏死以及萎缩的情况,利用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牦牛死亡,因此,需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在病牛出现转圈、后退以及前冲等症状后采取手术治疗。
首先,定期组织人员对牛舍进行灭菌消毒,防止滋生各种细菌和寄生虫,降低牦牛患病概率;其次,如果放牧环境较为特殊,需要对附近的野犬、狐狸以及狼等野生动物加强控制,防止该病的传播与感染;最后,与养殖无关人员严禁进入牛舍,并且对牛舍进行修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到牛舍中[2]。
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手术是治疗多头蚴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开展手术中,需要按照以下程序严格执行。具体如下:
科学选择手术场地,尽量选择清洁无尘、阳光充足的草坪作为手术地点,并且对草坪和手术用具进行消毒,病牛侧卧放倒,根据病牛局部叩诊、骨质软化以及转圈方向明确手术位置[3],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对手术部位剃毛处理,并且进行消毒和清洗,使用手术刀将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开,切口呈现“U”形,使用止血钳将皮肤夹紧,用手术刀将皮下组织和皮肤分离。在分离皮下组织后,使用手术刀切开骨膜,切口呈现“N”形,然后将颅骨打开,为了避免对病牛脑组织造成伤害,需要小心完成操作,使用镊子夹起硬膜,然后切开切口,囊泡位置如果较浅,可以将其直接从切口中取出,囊泡位置如果较深,则需要使用枕头确定囊泡的位置,位置正确会流出液体,使用注射器将液体吸干净后,慢慢取出囊泡[4]。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囊泡如果破裂会流出大量液体,需要对颅腔进行清洗,使用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配以青霉素,防止牦牛颅内感染,在完成手术后,对硬膜进行修复,盖好骨膜、涂抹青霉素,使用结节将皮肤伤口缝合,用纱布进行包扎。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入,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市场对牦牛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带动了牦牛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想要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养殖户需要给予多头蚴病以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推动牦牛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