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林
(南涧县拥翠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大理 675706)
生猪的疫病种类繁杂,主要有猪瘟、猪流感、病毒性腹泻、猪口蹄疫、乙脑、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症等。而使得疫病诱发的原因也有很多,而且大多时候都是多种原因夹杂在一起后产生的结果。猪病通常情况下会对猪的身体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造成猪的体重下降、行动迟缓、生理指标失衡,甚至死亡的情况出现。特别是猪的传染病,传染性比较强,一旦大面积爆发会造成猪群的批量死亡,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危害人类的安全和健康[1]。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建设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的养殖场,但由于养殖户的专业知识未能及时得到提升,经验和意识不足,导致养殖场所的饲养环境清洁消毒不够重视过于疏忽。一些养殖场未进行封闭管理对虫鼠防范不到位,没有按时对人员设施进行清洁消毒,饲料运输存放过程中管理不当,养殖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粪便处理不及时等都会成为诱发疫病的重要原因。
当养殖场没有定期对生猪进行健康检查,猪患病时又急于求成滥用抗生素等药物,使细菌和病原体加强了抗药性,甚至因为长期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一些新的病原体开始在这种境下滋生,从而加大疫病防治的工作难度。而一些经验不足的养殖场以防疫为前提给生猪接种疫苗时,疫苗的运输存放因不注意避光、温度两极化等原因在接种时就会出现疫苗质量下降等问题,或接种时疫苗剂量的使用,注射操作的不规范也可导致免疫能力的下降从而升高疫病发生率。此时有疫病发生后,部分养殖户因存在侥幸心理把疫情较为严重且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通过不良猪贩转卖出去意图获得经济利益,实则是给当地整个养殖市场造成疫病传播的严重后果。
生猪养殖市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繁育培养,我们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引种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无法仔细考察猪的品种价值,目前仍缺乏专业的检疫验收单,使带病的猪进入养殖场导致疫病蔓延整个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养猪场的健康发展[2]。除去引种风险,生猪之间配种把控不够严格的问题也很容易引起疫病的发生,部分没有自繁能力的养殖场在给母猪配种选择供精站时,部分供精站没有及时进行检测种猪体内是否携带病原就与养殖场进行配种,此时一旦种猪体内存在某种病原,通过配种就会传染。
养殖户应该多提升养殖专业知识,并且对工作人员加以培训,制定一套严格的清洁消毒体系,以及要培养自身对消毒清洁重要性认同的良好观念。养殖场内需配备消毒池,及时以正确方式配置和补充消毒液,每周定期消毒一次,每月大范围彻底消毒一次,在疫病发生期间更是要适量增加消毒次数。当有人员车辆要进入养殖场应经过消毒池,对人员鞋底及车轮进行消毒,当有特殊情况时还应该对车辆进行喷雾消毒。而工作人员出入养殖场生产区时需要换好消毒后的操作服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等严格的消毒措施。
想要提高生猪饲养时的免疫力,日常的饲养检查工作也要到位,除了对生猪群健康状况的定期抽样监测还要不定期对其体内是否有寄生虫和种猪抗体能力进行检查。最后应该定时综合评估一次从而有效防御疫病的发生。对于日常的生猪饲养,养殖户应该注意生猪饮食的营养搭配与饮水健康,采用科学饲养的方式才更能提高生猪的体质与抗病能力。有了定时的监测及好的抵抗能力,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还需养殖户为健康猪群制定不同时期不同的保健预防措施,按时投喂但不滥用预防类药物,以提高抗病原能力。必要时,疫苗接种是防治生猪疫病最为有效的核心方法,养殖场应根据当地当前阶段容易发生的疫病情况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用正规操作手法按计量进行接种。另外,还要对阳性患猪进行隔离与淘汰处理,及时焚烧深埋病死猪,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避免有害病源出现严重的扩散现象[3]。
规模养殖过程中,养殖场应做到拒绝在健康安全毫无保障的无良猪贩等渠道进行引种,尽可能以养殖场内部配种繁殖加饲养一体化的体系为主,同时养殖户也可利用优秀种猪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去配种,从而避免多种疫病的传播引起更多生猪之间的互相感染,可有效降低养殖场的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场效益。如若还是不小心引进了病原检测为阴性的仔猪,急需隔离观察足月以上,没有问题之后方可放心混养。
标准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场在整个养殖业中表现的更为专业,也为养殖户们的经济收益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规模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治一定是重中之重。虽然养殖场面临防疫的挑战很大,但为了保障养殖业生猪市场的发展,尽快构建安全的疫病预防体系才是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