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菊
(鹿寨县拉沟乡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柳州 545605)
新生仔猪刚出生时身体各个器官尚未发育完全,缺乏免疫功能、恢复功能等基础性功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侵害。母源抗体将成为仔猪生存“保护伞”,使新生仔猪成活率得到提高。作为从生母乳汁中获得的对抗外界细菌及病毒的抵抗,母源抗体能够帮助新生仔猪对抗不良生长环境。在母猪分娩前1个月,可以通过交巢穴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三联灭活疫苗,使母猪分娩的乳汁中产生较高抗体[1]。仔猪通过摄入乳汁中的母源抗体,能够使体内病毒得到中和。针对口蹄疫、大肠杆菌病等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对母猪实施合理疫苗免疫确保新生仔猪得到母源抗体保护。
在新生仔猪疾病预防方面,需要做到科学接生。在母猪产前,应做好消毒准备,准备好益母生化膏、消炎药、消毒药等各类药物,并配备保温箱、断齿钳、干抹布、丝线、药棉等各种工具,利用1%百毒杀药液消毒。仔猪出生后,如羊膜胞胎未破需立即撕破,然后用手将口腔、鼻腔黏液清理干净。产程过长、产道狭窄可能导致仔猪出现假死症状,呼吸停止、心跳微弱、全身瘫软,需立即急救,清除口腔、鼻腔黏液后使其躺卧在垫草上,手握前肢有规律的伸屈运动,或倒提两后肢轻拍胸部,使滞留在喉咙中的羊水排出。在距离仔猪腹部5cm位置需剪断脐带,用碘酊棉消毒,之后用丝线紧紧结扎止血。称重并记录仔猪体重后,在距离尾端1/3~1/2位置断尾,做好消毒处理。仔猪牙齿上部应剪断,喷洒百菌杀喷剂2~3次,之后放入保温箱。在吸吮母乳前,需要挤出几滴弃掉,然后按照由弱到强顺序每隔一个乳头安排一个仔猪吃乳,保证每头仔猪能够吃到初乳。出生后1.5h内,需要保证仔猪吃到初乳。
仔猪出生7d后,可以通过自由采食方式补料,在补料槽中放入颗粒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增强仔猪体质。断奶前1周,需要逐渐减料,饲喂量为原本65%~85%。断奶前3d,饲喂量减至一半,前1d减至30%,当天应停料,只供应饮水和少量青饲料。仔猪进入保育舍前,需要采用喷雾、熏蒸等方法进行环境消毒,消毒7d后将健康仔猪转入,弱、病仔猪隔离饲养或淘汰。转入后5d内需要继续饲喂原来哺乳料,防止仔猪胃肠不适。换料时需要逐渐替换,每天更换5%~20%,将哺乳料与育成料搅拌均匀。平稳度过保育期后,每天饲喂6次,1~2周内每次限量投喂,3周后可自由采食。饲喂期间应保证饮水充足、清洁,保证饲料转化率。饮水中可适当添加葡萄糖、多维等,降低营养应激,使仔猪抵抗力得到增强。在环境管理上,加强猪舍温度控制,做到定时通风换气,及时清扫卫生,保证环境干燥、洁净。
新生仔猪断奶7~15d后,容易发生水肿病,尤其是营养好、生长快的仔猪多发,会出现头、颈、眼睑等部位水肿的情况,颜色青紫。患病仔猪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全身水肿,发病迅速,传播快,会导致仔猪左摇右摆、形态不稳,在1~2d内死亡。在疾病防治上,需要在出生15d接种多价苗预防,25d再次接种。在30~60日龄每天在饲料中拌入200mg呋喃西林和200mg亚晒酸钠,连续饲喂3~7d,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针对发病仔猪,可按0.2~0.3ml/kg肌肉注射2%恩诺沙星,每日2次,连续用药3d。
20~40日龄仔猪容易患上副伤寒,疾病主要由沙门氏菌引发,将严重威胁仔猪成活率。患病初期仔猪体温上升、食欲减退,拉出的粪便有恶臭味,2~3d后皮肤变为深紫色,治愈率不到一半,治愈后仔猪生长依然缓慢。在疾病预防上,可以对20日龄仔猪接种副伤寒疫苗,有效控制发病率。治疗可以按照10mg/kg剂量在饲料中拌入磺胺脒,连续用药5~7d。针对患病仔猪,每天肌肉注射1~2次0.2ml氟苯尼考,连续用药3d。
30日龄仔猪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如仔猪白痢、黄痢等。患病猪排出白色、黄色等颜色异常的稀粪便,发病率高达85%。在疾病预防方面,主要需要加强产房消毒,产后3~5d消毒一次,保证保育室温度在35℃左右。产后应早晚检查仔猪,发现发病应及早治疗。10日龄以下仔猪在疾病治疗中需灌服黄丙沙星口服液,并在背部淋乙酰甲透皮剂。20日龄以下药量翻倍,治愈率能够达到90%以上。
未能科学接生或饲喂管理将导致新生仔猪患病,需在产后加强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断脐消毒不严或产房卫生不合格,将导致仔猪发生脐带炎症,断部红肿,留出褐色炎性渗出物,需要在清除坏死物后利用0.5%碘酊冲洗。产生脓肿,需要将脓液排开,涂抹磺胺药物,注射青链霉素预防继发感染。母乳中缺乏镁盐等物质,将导致仔猪胎粪滞留,阻塞肠道,出现吮乳减退、后肢倒提腹等现象,可灌服植物油和硫酸镁等,用温肥皂水灌肠。
综上所述,新生仔猪发病死亡将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所以还要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加强疾病防治。除了做好免疫和接生工作,还要加强仔猪饲喂管理,为仔猪提供良好生存环境。日常注意加强仔猪观察,及时进行各类疾病防治,能够使仔猪成活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