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华
(福建省长汀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福建长汀 366300)
河田鸡产业是长汀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2018年全县河田鸡存栏量达286万羽,河田鸡产业总产值4.15亿元,供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在新的形势下,河田鸡产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可持续发展。
长汀县于1993年建立河田鸡保种原始基础群,开展品种资源保护和本品种选育工作。1998年,在策武镇德联村麻陂新建河田鸡保种场。2006年6月,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确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长汀县河田鸡保种场于2008年9月由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为国家级河田鸡保种场。从2007年组建一世代保种群至今已保种至十二世代,存笼河田鸡核心群种鸡3700多只,组建保种群30个家系,父母代种鸡9000多套[1]。
2018年,全县出栏河田鸡701万羽,实现总产值4.15亿元,为农民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年出栏数在福建省地方品种鸡中排名第一。形成了河田、濯田、四都、大同、策武、古城、南山、童坊、涂坊、三洲等10个河田鸡养殖重点乡镇,规模养殖户310多户,其中养殖大户160多户[2]。
长汀县于2017触网,创立河田飞鸡(长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政府”的运行模式,建立了河田鸡保种选育、商品鸡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运作模式,加大了河田鸡产业及产品的开发力度,新建河田鸡保种场、育雏基地、扩繁基地。在营销上不断拓展传统活鸡市场外,营销网络也逐步扩大。河田鸡产品供应城市商超、餐饮业酒店等。建立了电商销售平台,拓展了电商网络的销量[3]。
长汀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河田鸡发展扶持办法后将文件印发给了各乡镇,但因各乡镇、各村干部对发展河田鸡产业政策宣讲做得不够,不少养殖户对扶持政策不清楚,有些农户即使知道有这个政策,但因不知道用地审批等手续如何办理也使得政策没有发挥效用,制约了河田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养殖户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鸡种,轻饲养管理”等问题。养河田鸡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饲养管理水平低、多数鸡舍建造简陋、养殖密度大、鸡舍不空置连续使用、生物安全意识不强、不规范使用兽药等不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现象,导致出栏商品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河田鸡的市场推广。同时河田鸡行业技术服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河田鸡行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政策信息服务,养殖河田鸡科技普及率低,养河田鸡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服务盲点。
全县养河田鸡主要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经营形式单一,加工企业少之甚少,产品附加值低。多数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在产品的销售方面仍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河田鸡产品流通渠道,影响了农户的养殖效益。
政府加强引导,大力宣传扶持政策,把养殖河田鸡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政策上和资金上进行扶持,切实推进全县养殖河田鸡的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大力宣传《长汀县河田鸡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的政策,保障政策落地,做到让每个农户都熟知这个政策,并在农户申报项目补助过程中简化办事程序,为养殖户申报提供绿色通道,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河田鸡产业健康发展,对河田鸡育雏舍的隔热层,消毒池、地面硬化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等进行政策性贷款补贴,为河田鸡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三是争取项目为支撑,认真做好河田鸡保种场的保种体系建设,争取国家、省、市保种经费支持。
业务部门技术人员要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多层次、广区域对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应用河田鸡养殖技术,使农户掌握疾病诊疗、疫病防控、饲料配置、科学饲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整体上提高养殖水平。同时河田鸡保种场要积极开展河田鸡本品种选育,建成父系快长系、母系蛋多系等配套品系,提高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以实现河田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河田鸡产业园区,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河田鸡产业,推进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