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会彬 王玉琴 丁鸿祥 张伊阳 张智凯 张建坤 周 武 王艺盼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国家层面曾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推行养殖小区规范化生产,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1]。
为改善农村养殖环境保证农村畜牧业增产增收,结合未来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和政府意向,河南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试图在此处规划一个畜牧养殖示范小区,帮助农户改善养殖理念,实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本文就针对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的可行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论述。
红里村是汝阳县历来已久的贫困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北部,占地面积约7km2,山多地少,地形复杂,且水源严重短缺。全村有590余户,共2680人,由红里村、肖村、牛沟村、九间房村、霍家沟村5个自然村组成。
调查发现,当地村民完全靠天吃饭,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经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和粮食减产减收等情况。由于农耕机械无法在丘陵坡地上使用,致使种植业呈现品种单一、产量低、成本高的现象。养殖业则呈现规模小、技术弱、效益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后的状况。
红里村的广大养殖户,在选种方面普遍存在选种单一,品质低下的问题。品种是畜牧业生产成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养殖业的成败。要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畜产品必须有优良的品种。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讲,过于单一的养殖品种,使得畜禽品种杂交不合理,造成了畜禽群体整齐度差,不能发挥出杂种优势的重要作用[2]。
调查发现,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污物,被随意的排放处理。在建设畜禽养殖舍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合理的规划,养殖舍内无相应的粪尿处理设施。部分养殖户未对不同饲养物种进行明确的场地划分,形成多物种畜禽混养的局面,容易导致各种疫病交叉感染,发病致死。
加速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提高畜产品质量,确保畜产品安全以及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发展养殖小区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最好的切入点和最基本的途径[3]。
该地区饲草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本项目的实施。当地农民喜欢养牛,在发展肉牛养殖时通过过腹还田,提高土地肥力,还可以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农副产品和农作物秸秆的转化增值。
通过走访其他地区的养殖示范小区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养殖小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污染日益严重。养殖场环保设施不够健全,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致使畜禽粪便随便堆放,污水随意排放,周遭环境受到污染。
(2)选址不合理。厂区建设未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的指导下选址建厂。随意选址,任意布局,既不能保证畜禽健康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又给畜禽传染病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管理混乱。养殖小区内,饲养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发展政策未能落实。不能真正的形成规范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此外,不健全的防疫制度增加多了种畜疫病交叉感染的几率。
首先,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应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请畜牧技术部门科学地设计建区方案,按不同畜种分建专业性小区,不能搞“混合”小区。可以参照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筑布局,探索解决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实现小区可持续发展。其次,小区要配备专职兽医技术人员和相应的兽医设备及消毒治疗药品,严格程序化防疫。饲养人员经常观察畜群,发现病死畜禽及时检出,做无害化处理,有疫情及时上报兽医人员。还应加大力度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正确引导其科学养殖。
在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一直以来是农民的生存之本。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效益和竞争力是促进农村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