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亮 卢 涛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临沂 273400)
在对牛群实施结核病检疫之前,需要制定科学检疫工作方案,保证检疫工作有序开展。奶牛结核病检疫可选择春、秋两季,一年实施两次检疫,尽量选在晴朗天气,避免奶牛因雨淋出现针眼发炎问题,造成误判。动物感染细菌或病毒后,使用某种药物治疗可能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因此应避免在动物用药期间实施检疫。负责检疫的人员及使用的服装鞋帽、工具、车辆等需要在严格消毒后进场。在检疫方案中,包含检疫时间、牛只数量、被检单位等各项内容,需要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确保人员根据方案做好准备。在人力组织方面,需要完成参与操作的人员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注射方法、卡片使用方式、检疫注意事项等。为对号观察结果,避免出现差错,需要对每只牛进行编号,按照耳号进行登记。无耳号的牛可以用写有数字编号的白胶布缠绕牛角,作为临时编号。
在检疫实施期间,奶牛多脾气暴躁,平时较少接触人,为保证检疫工作顺利开展,需要由饲养人员协助牵拉保定。在注射前,应确定注射部位,在牛颈侧中部上1/3位置进行注射,不足3月龄的犊牛可以在肩胛部注射。应保证全部牛只在同一侧注射,若术部异常或破损可选择其他部位,并在检疫登记表中标注。检疫登记表需要随身携带,记录注射时间、注射前皮皱厚度、负责人等信息,一式两份,一份入档保存,一份送被检单位,内容不得遗漏。确定注射部位后,需要剪毛处理,便于部位消毒和识别。注射前,需要测量皮皱厚度。因部位不同,皮皱厚度存在差异。剪毛时应剪出直径10cm的圆形区域,减少厚度误差。注射前后皮皱测量应安排同一人进行,对区域中央皮皱厚度进行测量,保证结果准确性。测量时用左手食指和大拇指将中央皱皮掀起,右手将卡尺插进提起皱皮中部,完成卡脚松紧调整后,利用螺丝紧固旋紧。取下卡尺,可以完成读数。测量时应保证捏起皱皮方向一致,记录测量者姓名。注射剂量需要根据规定确认,每只牛不论大小皮内注射1万IU结核菌素。如采用冻干型提纯,需要稀释为10万IU/ml,利用1ml注射器在皮内注射1ml的剂量[1]。稀释后,应确保结核菌素当天使用完。注射时,先用左手对术部消毒,采用75%酒精。消毒后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将中央皱皮捏起,然后展平,用右手持注射器,食指与中指夹紧注射器前部,大拇指控好注射器尾部,保证针头与皮肤平行。指尖紧贴术部表面滑行,用针尖向中央皱皮刺入后,可以进行注射,注意针头与术部保持45°。注射后,应轻柔按摩术部,直至小包鼓起。未能正确注射,需要在对侧或15cm外部位进行注射,并做好记录。
在结果判定时,不同人夹持皮皱松紧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人为误差的产生。为避免开展重复性工作,还要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要点进行检疫,严格按照皮皱厚度增加数进行判定,保证检疫结果的准确性。注射后经72h,对注射部位是否出现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进行观察。针对运动中的牛只,应加强观察,确认头部褶皱是否出现明褶,表面是否平坦。触摸时,术部应无波动感,并且无柔面团感。利用卡尺对皮皱厚度进行测量,并完成详细记录。针对疑似反应牛只,需在另一侧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第二次注射,经72h后对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针对阴性牛和疑似反应牛,注射后96h和120h再次观察,避免个别牛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结果。如果皮厚差超过4mm,肿胀面大,手触摸似柔面团,有波动感,说明为阳性;皮厚差在2~4mm之间,有小包肿胀,为疑似;皮厚差不超过2mm,术部平坦,动作时有明显褶皱,为阴性。受PPD注射剂量、型号和牛个体反应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检疫结果可能出现不准问题。针对可疑牛只,检测60d后需要复检,复检可疑再次复检,依然可疑判定为阳性。针对检疫中发现的阳性牛,症状明显立即隔离,经实验室确诊后立即扑杀,实施无害化处理。针对无明显症状孕牛,需在偏僻处隔离饲养,产牛犊后立即分开。牛犊喂初乳3~5d后调入中转站饲喂,20~30d后实施结核病检疫,100~120d龄后再次检疫,160~180龄后进行第三次检疫,合格后可调入健康牛群饲养。发现阳性牛数量多的牛场,需要划为疫点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控制措施。
奶牛结核病具有较强感染性,将通过奶制品传染给人或其他动物,危害较大。因此在奶牛养殖方面,结核病作为重点防控病种,需要通过检疫加强疫病传播控制,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应用成熟检疫技术,按照牛结核病提纯结核菌素变态反应操作方法进行规范操作,能够及时发现感染结核病的牛只,通过淘汰实现牛群净化,从源头上加强疫病控制,继而为奶牛的健康及奶制品的安全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