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红 周永利
(1.宁夏平罗县红崖子畜牧兽医工作站,宁夏平罗 753409;2.宁夏平罗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平罗 753400)
进入2000年以来,生猪养殖业随着农业机械化、耕地规模化经营的加快推进,平罗县养猪业由原来散养户为主向规模养猪场户占多数转变,生猪饲养量逐年不断增加,粪便产生量也集中式增加,受城镇化、粪污处理技术、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粪污使用量受到了限制,因此,引导规范养殖行为,提高粪污治理水平势在必行。
据县畜牧中心统计,2018年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3.74万头,其中生猪存栏5.94万头,出栏7.8万头。存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户有182家,其中以合作社、公司等形式注册备案规范经营的养猪企业有10家,生猪的规模养殖量占比64.6%。生猪养殖区重点集中在以姚伏镇为首的南片区域,以中小型规模场户养殖为主,占全县生猪饲养量的70%以上,就近消纳粪污的土地有限,脏、乱、臭成为一些养猪村的真实写照,给当地的环保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之历年来在粪污治理环节上“欠账”较多,建成收集和处理粪污的有机肥厂甚少,多数养猪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简陋,致使粪污综合转化治理水平低。粪污主要利用和处理方式是堆粪发酵还田,据农业污染源普查测算我县生猪年约产生粪污824t,有效利用还田占80%。
受利益驱动,一些养殖场户只顾眼前,不想长远,从建猪场开始,就不考虑粪便利用和处理设施的投入,粪便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流放到周围沟渠低洼地带,致使养猪村落臭气冲天,污水横溢,环境污染严重,给当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政府等部门在制定生猪产业规划中,没有尽早从种养平衡角度,综合考虑制定粪污治理规划进行科学指导,造成我县生猪养殖区域布局高度集中在姚伏镇,生猪养殖密度大,单位耕地生猪饲养量明显超载。随着城镇化加快,在农田面积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因没有消纳相应养殖粪污的土地,以还田为主的粪污利用和处理方式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应用,粪污治理越来越成为我县养猪业一大难题。
在全县没有划定禁养区之前,因养殖可利用地少,养猪场户选址随意性大,常常以庭院空地为主,向周边荒地扩展,不考虑气候、分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等因素,将养殖场建设在人口密集区,生态敏感区,直接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从改变多年粗放养猪陋习开始,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加大防检疫、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养殖场户充分认识到粪污对环境的危害性,转变传统养殖方式,重视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形成群防共治体系,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其次加大养殖生态环境执法巡查力度,建立县环保局、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定期巡查暗访联动机制,明确养殖场(户)主的污染预防治理的主体责任,发现粪污治理不达标的出具限期整改通知书,及时排除污染隐患。
面对生猪产业严峻的环保压力,迫切需要政府等部门认真研究制定饲养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特别是要在粪污处理标准化上下功夫,才能解决我县生猪粪污治理难题。一是全面执行《平罗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进行清理,实现禁养区内无畜禽饲养。二是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生猪养殖现实问题,我县有关部门从2018年开始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文件,规范规模场户养殖行为,提出了“出村入场、出户入园”整治思路,充分利用远离村庄的适养荒地建场,整合空心村庄点闲散养殖用地建园,推动养猪村生态环境的改变。2019年制定了《平罗县生猪养殖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具体明确粪污设施改造提升的任务和措施。从规模场户入手,根据不同饲养量建设不同容积的堆粪场和尿污收集池,为实现达标排放做好基础性工作。三是优化产业布局。首先在选址上把好关口,新建猪场宜选择地势干燥的旱作物种植区,远离居民生活区,粪污治理设施建在下风向,有利于生猪疾病预防和后续粪污治理工作。其次是调优区域布局,多年来,我县生猪养殖区集中在个别乡镇,当地环境污染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针对我县粪污治理技术应用落后的实际,科学选用高效粪污处理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粪污治理的需要。多年来,规模场户广泛使用的固态堆粪发酵还田模式就是一种好模式,它采用固粪、污水分别收集。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配套技术有干清粪、暗道排污、雨污分离、固液分离,尽量减少污水产生量,固粪出售或生产有机肥,污水作过滤、沉淀,挖池存放氧化后污灌农田。不论何种处理模式,畜禽粪污最终都要依靠土地来分解消化。除商品有机肥可以异地消化,其他粪肥均需就地消化、吸收。采取建池蓄粪的养殖场户,应与自有或周边的耕地及所种植作物相匹配。(2)我县生猪养殖规模处于中小型层次,周边的土地足够消纳产生的粪污。应鼓励养殖场户种养结合,可直接承包、流转土地,也可与粮菜林等农田种植单位对接,签订用肥协议,及时将以发酵好的粪肥送到田间地头,形成以生猪养殖为基础的循环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