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程丽敏
1.1 基础资料 此文数据研究的100例样本均来源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分组研究依据为不同护理方式,一组纳入50例患者,参照组中女24例,男26例,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55.23±3.33)岁;实验组中女25例,男25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55.87±4.55)岁。验证对比实验组和参照组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①观察高危人群病情。如果痰液比较黏稠不容易咳出,有口腔黏膜溃疡、存在白乳凝样物,体温下降,此时需要观察是否存在继发性真菌感染,并立即汇报医师进行处理。②排痰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有效咳痰、咳嗽的处理措施,如患者长期卧床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需要吸入20ml5%碳酸氢钠,每天2次,辅助患者进行叩背排痰干预。对于开展机械通气但痰液黏稠患者,吸痰前每次顺着管壁朝着气管插管内注射3~5ml2.5%碳酸氢钠,对痰液进行有效的稀释,确保顺利吸出痰液。③真菌感染外环境的消除。吸痰前后医护人员通过消毒啫喱对双手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佩戴无菌手套操作。将呼吸机消毒工作做好,每周进行呼吸机管道的1次更换,呼吸机管道更换以及湿化罐之后通过1∶2000含氯消毒液进行30分钟浸泡,晾干后将其送入到供应室开展环氧乙烷消毒处理,及时更换存在污染的管道。④抗真菌药物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护人员需护理好患者口腔,尽可能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减少药物品种。依据药物的半衰期,对抗菌药物的日常给药时间进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长期使用患者需要定期送检,同时做好痰液真菌培养工作,对口腔黏膜是否存在白斑、药物疗效进行密切观察。对于口腔真菌感染患者需要用2.5%碳酸氢钠冲洗患者口腔,在感染位置涂抹适当制霉菌素甘油,每天进行3次处理。⑤营养支持治疗。在治疗体弱多病患者需要对原发病及时进行治疗,同时开展对症支持治疗,强化营养支持。指导患者家属合理选择存在微量元素硒、富含维生素A、C的食品,对真菌毒素毒性进行抑制,让患者尽可能食用新鲜蔬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100例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比参照组与实验组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率(%)的形式表示参照组与实验组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P<0.05,统计学展现数据分析意义。
2.1 分析和研究100例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100例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超过2周、侵入性留置管道、激素应用时间超过3周、低蛋白血症、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以及静脉营养是导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87例、83例、80例、77例、67例、66例、61例。
2.2 对比和研究参照组与实验组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82.00%,P<0.05。
患者长期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会不同程度破坏气道,黏膜发生纤毛脱落现象[1],损伤肺功能,降低患者自身呼吸防御能力,呼吸道进入病原菌,进而发生真菌感染症状。且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理生活,存在较差的口腔卫生环境及较多的口腔寄生真菌。对于昏迷患者存在吞咽反射障碍和咳嗽等症状,进而导致胃内容物发生误吸以及反流,在咽部和口腔中寄生。长期使用糖皮质激以及抗菌药,会加重COPD急性加重患者病情,抑制体内敏感菌株,促使菌群发生失调现象,繁殖大量真菌导致出现二重感染。环境因素或者医源性因素是导致继发性真菌感染的关键因素[2]。
综合以上结论,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中相比较常规护理干预的作用更具临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