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471000)石璐
1.1 一般资料 78例肠造瘘术患儿均于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患儿均符合肠造瘘术适应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按照患儿入院顺序的奇偶数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3d~12岁,平均(1.23±0.37)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5d~11岁,平均(1.17±0.34)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原发病类型及其他相关资料间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造瘘袋使用方法 本研究应用的造瘘袋型号为2115型(康乐保公司生产),相关护理产品均为造瘘袋配套购置。使用方法:首先采用消毒生理盐水对患儿造瘘口及其邻近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结束后使用无菌消毒棉球将清洁处擦拭干净,而后将适量的皮肤造口保护粉剂均匀撒在造瘘口和邻近皮肤,2min后擦净。将皮肤保护膜涂抹在造瘘口皮肤上,裁剪一块面积稍大于造瘘口的造口袋粘贴于造瘘口,紧按5~7min。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处理,若存在溃疡则将溃疡粉均匀涂抹在造瘘口;若患儿腹部不平整,则应用防漏膏于造瘘口凹陷部位及邻近皮肤涂抹。
1.2.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方法主要根据医嘱进行实施,针对患儿皮肤、用药治疗等进行对症护理。观察组患儿以常规护理为条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护理方法为:①家属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以容易理解的语言告知家属肠造瘘的作用,在术后两月到半年间,患儿的身体状态达到良好以后即可闭口造瘘口,使得患儿肠道功能恢复[1]。②皮肤护理。患儿造瘘口处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在护理过程中,可使用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或者温开水清洁造瘘口周围的皮肤。不要使用具有碱性的液体进行清洁,避免刺激造瘘口周围皮肤[2]。③造口袋护理。在患儿造口袋护理过程中,必要时使用成人造口袋,在2~3天内更换一次新的造口袋,在造瘘口拆线以后可以每隔一周更换一次。④延续护理。为患儿建立健康档案,了解患儿家属的练习方式,记录其家庭地址,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定时进行电话随访,定期实施家庭随访,了解患儿恢复情况,当患儿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入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统计并发症类型及相应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满意度评价表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满分100分,0~59分为不满意,60~79分为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计算、核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率(%)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充要条件。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4/39);低于对照组的23.08%(9/39),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86.49%,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
肠造瘘术后,容易因为肠液刺激、化学清洗剂、物理刺激反应等因素,导致造瘘口的皮肤产生应激反应,使得伤口出现开裂等症状,不利于术后康复以及幼儿的生长发育。本文对78例患儿进行研究,分组给予不同护理工作,其中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同样较高,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肠造瘘术后使用造瘘袋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均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